关于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2009-05-22江棋元
江棋元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51-01
摘要:群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它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兴文化形态。群众文化是文化家园和坚实大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新突破已成为本世纪初的一大文化景观。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特征;意义;策略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综合性、普及性、传承性的各类文化活动”也有的学者指出“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对群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某些特征。
应当说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成熟的,也就是说,群众文化自从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卓有建树的体现之后,便真正获得了价值观念、物质基础、文化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文化属于主流文化范畴,并随着共产党统治地位的稳步确立,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
二、群众文化的特性
1.广泛性。这是由群众文化的文化主体所决定的。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是全民性的,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传播。
2.民主性。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那里,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过程中,主要处于文化受众的地位,文化参与显得十分被动。这正是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化专制意味的展现。群众文化由于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强调,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3.传递性。从群众文化的当代文化格局来看,它处于中间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主流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渠道,把其价值观念和内涵直接传递给人民群众。由于具备主文化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正好使群众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意识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这一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即:实现了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群众文化的教育意义
教育,在我国主要有两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对人的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内涵看,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承担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公共道德和价值观念教育的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尚未建立等现状,使学校教育的知识教育显得相对孤立和单薄。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成本的过大,人才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人才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与社会发展失调等后果,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现行体制的致命缺陷。群众文化无疑是对当前国民教育的有益延伸。
四、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1.要稳定文化队伍。基层文化员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基层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抓好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基层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基层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基层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辐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政策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基层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群众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