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60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

2009-05-22王小丽

魅力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

王小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16-02

摘要:回顾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面对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便根植于中国社会,并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经历了极其复杂和曲折的探索历程。建国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长征。这时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作了回答,还运用列宁和平过渡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曾经设想过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创造了一系列由初级到高级的向集体经济过渡的实现形式,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在消灭私有制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但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社会稳定,保证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虽然毛泽东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这一探索出现了失误,以致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二、1957年至1976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挫折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停滞。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已不再坚持党的“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把“政治”、“革命”、“阶级斗争”摆在了首要位置,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生产力问题和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基本问题已被严重忽视,只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搞什么“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严重受阻,也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是毛泽东的悲剧,也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悲剧。悲剧固然痛苦,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沉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往往成为新思想、新事物孕育的重要契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际遇毕竟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它终于摆脱了困境,重新走向胜利。

三、1977年至1992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恢复的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不仅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来面目,还紧紧把握时代主题,及时抓住历史机遇,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找到了我们党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长期犯“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的认识根源,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否定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1992年的南方谈话更是邓小平改革思想集大成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的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1993年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扩展的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又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表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成熟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启示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是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奋斗的历程。

第二,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是由于在党的旗帜下集合了成千上万敢于流血牺牲,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成员,使党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自身的崇高形象,从而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成分也日趋复杂,像战争年代党员那样所面对的危险也不复存在,入党者的动机也已有所差异。我们从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就可以感受到,党员队伍的不纯正并非仅仅是个别现象,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已严重受损。因此,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基层建设,重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应有之意。党必须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伟大的战斗团队,必须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确保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确保党的生机和活力,确保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党的最高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善于把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指导实践。毛泽东反复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信任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高度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他尊重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强调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
中国的历程
乐淘淘“先进”经验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乐淘淘“先进”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