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培养“阳光少年”
2009-05-21沈永彬
沈永彬
摘要:教育的前提是爱。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只有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灰色教育症和谐情商意商合作学习
建构和谐社会,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无论是商周以前禅让制的王道之治,还是《礼运》篇“大同”的理想世界,以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共和理想,都没有放弃建构和谐社会的追求。而教育环境的和谐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所追求的新型师生关系目标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所追求的人的培养目标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内心充满阳光的一代新人”。
以“灰色教育症”来描述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无可诘责,而是利弊兼存、暇瑜互见的:
一、弊端甚多的学校“灰色教育症”
主要表现是:
1.绝大数学校工作都面对少数尖子学生;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偏再偏、一窄再窄。
2.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教育内容之偏、之难与日俱增,之窄、之怪花样翻新。
3.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缺乏相应的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而长于思考、善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参与的研究型教学远未确立。
4.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学生被看成可以被加工的对象,使之处于相对的被动地位。师生间缺乏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等良好的关系。
二、负荷甚重的家庭“灰色教育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众多家长的共同愿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却使得家庭教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并且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如: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纵容溺爱、包办代替。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设计与期望,恰恰是对孩子的活泼成长最大的戕害,也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行为倒错;使孩子失去了生命应有的鲜活和生活的乐趣;进而使得他们的天赋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开发。
2004感动中国……田世国:“孝顺、孝心、孝道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思。捐肾救母,大亲、大隋、大义。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作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言内,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从而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孝为百善之首,孝为人之本”。《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日:《孝经》。”“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道义,同时又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又是无法重复的幸福,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然而“孝道”这个词离现在的孩子们如此遥远。“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给与的,作为儿女,我们能给与他们什么?”这番听似平常其实蕴藏丰富内涵的话语,给我们合理正确地诠释了“孝道”这个久违的词。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阵地,理应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孝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并加以强化。对“孝道”剔除其封建糟粑、弘扬其传统精华,赋予“孝”字以全新的时代内涵。跳出家庭私情的小圈子,抓爱心培养,把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孝亲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琐事中,从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内化的切入点,由点到线、由浅入深,逐渐延伸。从为家庭做一件实事,与家人聊一次天,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为家人表演一个节目,与家人共同出游,从这些活动人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八心”孝敬模式,即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二、领悟中华和谐之道的精神。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
1.“无为而治”提供一种适宜成长的校园环境
培养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则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当前的学校管理到处充斥着条例,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等等,从而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一张张量化表,生怕扣分,变成了“工具人”,哪里还有创新。因此需要创设一种适宜的宽松环境,没有强制与强迫,没有条条框框对人的约束,但宽松也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
2.“兼相爱,交相利”提供奔涌不息的动力
墨子曾提出:“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天下就和谐而治。
因此对年轻一代要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1)理解:学生是最应该受到理解的。学生需要家长的理解。现在学生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还有来自同伴的。如果不理解学生面临的处境,不设法给学生减轻压力,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生活的乐趣。(2)信任:如果说理解是实现沟通的桥梁,那么信任就是滋润心田的清泉,鼓励人前进的风帆。学生身上并不缺少能力,缺少的是成人的发现、发掘、鼓励和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触媒、一星火花,能够触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如果把学生比喻成幼苗,那么学生的潜能就是叶绿素。只要给予他们理解的阳光、宽松的空气和信任的水分,他们就能够产生光合作用,能够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三、强调情商和意商两种品质的形成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但现在人们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商,却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
1.情商:按心理学说法,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分支。人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都需要在情绪、情感信息的参与下才能正确地解决,这种对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情商是人在情感过程中产生的,用来调控自身情绪,寻求心理平衡、协调人际关系、驾驭人生风帆的素
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学生观,为学生创造多种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其次,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善于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智能结构,使他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要确立一种正确的评价观,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使他们始终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从而学会认识与调控自己的情绪,识别与理解他人的情绪,进而使情商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2.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意商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首先,鼓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协助学生积极地去克服困难,甚至可以刨设一些适度的困难情景,让学生独立去面对。其次,要确立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放在与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加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再次,要制订与培养智商同样详密的计划,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有系统、有步骤地加以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评价与督导,唯有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自理、自立、自制、自强的一代新人。
四、“合作学习”——途径
“礼之用,和为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及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意义是敞开自己。以阔大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一切。成为天地的辅相者、参赞者,包含四个方面:平和地对待自己;谦和地对待他人;谐和地对待社会;中和地对待世界,关心自然,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命运。以上四个方面由此及彼、从低到高,构成—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一句话,合作学习是融当今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古代生命智慧于一炉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创新,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主要包含五个基本要素:
1.互动观:包含师生间的交流,课堂师生交流不应仅限于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和思维能力要求,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课堂气氛“假性活跃”思考,也就没有思维上的交流,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应具思维能力上的互动。
2.师生观: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共同合作是正确师生观形成的基本要素。过去我们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可教师尊重、理解、信任过学生了吗?100位同学,100种情况,另有100种家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还要做忠实的听众,耐心而诚恳地听学生的倾诉,当学生敞开心扉倾诉时,也就是赢得学生尊重、信任的时候。
3.愉悦观:“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能力都能解放出来,”“而人们的创造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不要吝啬鼓励表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4.情境观: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为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让他们把自己当作设计师、工程师模拟解决问题。
5.评价观: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教师评价学生时,除学生的成绩、思想品德外,还应善于帮助学生总结阻碍成长的非智力因素,善于从学习能力上评价,评价时应相互交流,要使学生能理解、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从而全面提高素质。
五、“四个学会”最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最终目标则是要使他们达到“四个学会”即“学知”:学会主动求知,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学做”: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独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的乐趣和成就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革自己的环晓。“四个学会”相互联系,构成—个由低到高的完整的目标体系。现在教育理论界正在倡导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共生教育、环境教育、全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对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的偏颇,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等都是极有意义的。
从根本上讲,只有培养年轻一代学会摈弃一己之私,做到不仅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社会、环境和人类,能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内心充满阳光的一代新人,从而实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惟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才能够稳定,才可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