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2009-05-21尹小荣周晓玲
尹小荣 周晓玲
摘要:本文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行描述,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不平衡;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针对以上现象,作者提出推进多元文化整合下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建设;增加课程设计的民族性与多元性;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59-03
与普通的语言教育不同,民族外语教育是一门民族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科学,它强调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背景下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必定要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
一、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
(一)独特的文化习俗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民族特点的象征和体现。新疆文化习俗,主要是指自古以来聚居在新疆(西域)广大区域中的十三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其重要特征首先是多元性。新疆文化习俗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化,也不是像西藏、内蒙、广西那样,是以某一个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相反,数千年来由于古代西域频繁的民族迁徙、融合积淀了的多源头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次,组成新疆多元文化系统的各民族的文化,从来也不是静止和封闭,而是动态性的开放,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经常处于对别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调整之中。在这个消化过程内,民族文化已经适应其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所吸收的东西有选择的功能。各个民族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计活动中,差别不是趋于越来越大,而是趋于生计方式和内容的相通和相同。
(二)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处于文化深层的核心地位,它制约着价值观并受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新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具有其重整体、重关系、重直觉、重实用的特征。具代表性的传统思维方式中的重整体方法论,就是反映汉民族宇宙观的阴阳五行理论体系,而哈萨克族的“四素”说也与其相似。哈萨克族认为水、火、土、气四种要素是构成自然界的基础,也是游牧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阴阳五行说和四要素说都是旨在以具体可感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它有强烈的直观性和经验论色彩。
(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
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新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受中国大传统的制约。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由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确定的,运行原理是家国一体、注重群体与关系、重义轻利、重德轻才等。新疆维吾尔族也有“黄金丢失容易得,名誉丧失难挽回”、“美名流芳百世,恶名遗臭万年”、“要留好名声,就把好事行”等谚语;二是受各民族小传统的制约。因生产方式、地域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尽管在追求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同时,各个民族对各自小传统的笃信和社会规范的维护方面,也明显有多样性和个体特征。新疆南部绿洲农业经济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和平衡,既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尊重,又强调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人强胜天”。而北部游牧经济因其“游移性”,以“天赐”的草原牧场为生活之源,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表现着一种特有的随和性,保持着“顺其自然”的宽松心境;三是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受社会变迁的制衡。剧烈的社会变革,现代的文化转型,使孕育并产生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游牧经济中的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发生适应现代的嬗变,如果完全不变则会成为影响近代化运行机制的栓结。
(四)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
世界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在新疆汇合。不同语系、语族、语支的语言乃至方言、土语在这里相逢相聚,共处共存,形成了新疆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首先,多元语言文化环境具有跨文化的特征。新疆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民族特有的传统语言和习惯表达。而各民族文化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吸纳、交融,具有跨文化的特征。其次,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三语转换特征。对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来讲,除本族语为自己的母语外,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英语则成为第三语言。三种语言又分属三个不同语系,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再次,环境封闭导致了文化敏感性弱的特征。由于新疆地处偏远的西北部,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外语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其文化敏感性弱。在英语学习中常忽视英语与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本民族文化为基准理解和套用英语。这种文化迁移无疑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
二、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新疆少数民族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失衡
从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上分析,受教育者的数量按层次排列起来,宏观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应是金字塔形。处于最基层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数量最大。在学习英语的年龄问题上,语言学家Seliger,Lenne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学外语只有6%到8%的人可以说得上不带第一语言口音的外语,同时认为各种语言能力有自己的临界期,即两岁到青春期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而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生态系统结构正好相反成倒金字塔型。民族儿童、少年外语教育相当滞后,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严重影响了毕业、研究生考试以及求职竞争。外语学习方面的低学业成就表现为一个制约少数民族学业进步的重要障碍。新疆大学的教师麦丽哈巴-奥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对新疆大学在校学习基础英语的618名民考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疆有些地区实施的是双语教学,而有些地区则增加了外语教学。在调查中,只有234人(38%)在入校前有英语学习经历,其中39%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27%的学生是从高中才开始英语学习,54%的学生对过去的英语学习经历不满意,32%的学生认为先前的老师英语水平较低,74%的学生认为教材难易度与他们的现有英语水平不符。由于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教师也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不平衡
民族地区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是课程结构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