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报经济效益的正确取向
2009-05-21梁堂华
梁堂华
摘要:高校学报追求经济效益应坚持正确的取向:第一,衡量学报的经济效益主要应看间接经济效益;第二,凭着在知识产出、加工、传播中所做的贡献而参与知识产权的分成,将是学报直接经济效益的不尽源泉。
关键词:学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发行量;网络出版;正确取向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030-02
一、什么是学报的经济效益
学报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又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学报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学报自身经营;间接经济效益则源于学报的生产性功能,即通过刊登相关文章,向社会传播和推广科研成果,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学报间接经济效益具有明显间接性、潜在性、迟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由于具有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学报成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够统一起来。进而,衡量一份学报办刊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应以其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非其直接经济效益。
高校学报与其它期刊有几个重要区别:高校主办;学术理论刊物;主要任务是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无论市场竞争如何激烈,高校学报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牢记自己的特殊使命,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主要着眼于间接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报办刊质量的主要标准。如果过于追求学报的直接经济效益,必将导致对学报本质的偏离和学报价值的否定,同时也是走上自取灭亡之路。
二、关于学报的发行量
(一)学报不应过多在意发行量
发行量是衡量杂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学报作为学术性理论刊物不应过多在意其发行量。从现实情况看来,各高校学报的发行量都不是很大的,少则几百册,多则千余册。其中,部分作为学术交流,对相关高校进行赠阅或交换,仅有极少部分用于在社会上公开发行。而其订户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各省市级的大图书馆、科研情报机关及高校图书馆等,很少个人订户。对此,办学报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学报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行量不可能太大
1.作为学术刊物,学报发行量不可能很大
学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学术性,刊登的文章大多理论性强、学术水平高。其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教学、科研、设计、管理的高层次知识分子。而对于众多普通读者而言,学报是不具可读性的。这也是所有学术刊物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曲高和寡”。因其学术性强,故读者面窄、发行量少,所以学报的发行量注定不可能很大。
2.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发行量更小
相对专业性学术刊物,学报又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综合性。一般高校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锅端”;实力较强的高校,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实力更强的学校也最多能再出个教育科学版、医学版等。但总的说来,无论分成多少个版本,绝大多数学报仍然不可避免地包括多门学科。这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学科覆盖过于宽泛;内容庞杂,同一期杂志所刊登的文章除同一栏目的少数几篇存在一定联系外,大多毫不相干;整本杂志的学术研究很容易呈“全、散、弱、小”状态等等。因此,学报的文章对某一读者而言,由于研究领域上的差异,大多文章没有学术信息价值和资料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报几乎不会有个人订户,作为综合性刊物的学报相对一般学术刊物发行量会更小。
3.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术刊物的发行量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光盘版期刊、网上期刊以及各类数据库纷纷出现。据统计,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发建成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国内著名的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版期刊及数据库的出现,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多样,而且阅读、检索、引用更加方便,因此已经成为相当多数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渠道,这必然影响到纸质期刊特别是纸质学术刊物的阅读量和发行量。
(三)学报使命的发挥与其发行量的大小越来越关系疏远由于数据库在检索方面有着传统纸质期刊根本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早已习惯于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则是纸质期刊越来越受到冷落;而且,通过数据库查找到的信息在引用时也方便得多。另外,以前数据库收录文章花费的时间较长,因而纸质期刊在时效性上略占优势,但随着技术的更新,数据库收录文章的速率越来越快,再加上学术性文章的时效性原本较弱,因而纸质期刊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学报“展示科研教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在信息化时代,通过数据库和网络得以更好地发挥,而其建立于纸质文本形式基础上的所谓发行量,与学报使命的发挥,其关系已明显越来越疏远。
三、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出版
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的出现,不仅已经直接影响到纸质期刊特别是学术刊物的阅读量和发行量,甚至将对学术性刊物的现有出版形式造成致命性打击,换一好听的说法,则是促使学术期刊实现“凤凰涅槃”。
早在2003年12月,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字图书馆正式启用,共有20个大型数据库,1000多万篇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并且每天仍在以极快的速度增加。CNKI数字图书馆开馆之际,《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9种新创刊的国家级电子期刊正式入馆,成为国内首批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网络期刊,通过互联网络正式出版发行。这些完全通过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作为[J/OL]、[DB/OL]等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与数据库其他资源一起成为科研人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从期刊评价看,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期刊评价体系逐步确立与完善。由南京大学完成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提出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评价体系,从期刊办刊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社会效应和学术影响两个层面,通过影响因子、被引数量、被引速率(即年指数)、学科影响因子、期刊学术规范指标、它刊引用速率、学科引用速率、被引广度、二次文献转载以及Web即年下载率等指标,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评估。其中的Web即年下载率指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该刊当年上网文献总和之比,这正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评价期刊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Web即年下载率越高,表明网络读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
四、学报直接经济效益的不尽之源
随着成千上万数据库的出现,大量数据开发商随之产生。这些数据开发商通过与作者个人和出版单位等进行合作,对
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制作成电子版本,再输出或销售给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单位以及个人等用户,供用户浏览和下载,由此获得利益收入。这种利益收入的源泉正是在于知识的著作权以及对知识的加工、运输。在知识的产出、加工、整理、传播等过程中,所有付出了劳动的相关人员理应参与利益分成。具体说来,知识的产出人即著作人应当享有著作权及其相关利益,而出版单位、数据库可以因传播及加工知识而获得应有的收益,这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善,现实生活中,原本应由作者和出版单位获得的那部分收益,目前绝大部分时候被数据开发商所获取。一些开发商与作者个人和出版单位签订协议,以极低的成本付出(如象征性地给予稿酬、给予一定阅览权限等),获得文献使用(包括销售)权益;部分开发商甚至根本不与作者及出版单位联系,擅自收录、加工和销售有关文献,由此获得收益。这正是一些数据开发商不时被告上法庭并不得不予以赔偿的原因所在。北京万方数据公司因作者授权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此类事件,当然不能由此否认数据开发商在知识传播中所做的重大贡献,而是必须坚持保护双方的原则:一方面要保护作者的权利,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保护数据开发商的合法权益,以促进传播,减少社会利用知识信息的成本。在这样一个原则下,让所有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做出了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都获得相应的收益。
作者联合起诉数据公司侵权,表明著作权人维护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而出版单位(包括学报编辑部)凭着在知识加工、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原本毫无疑义应当参与的利益分成,却似乎根本没有人想起。而事实上,这恰恰应该是在一个成熟的未来社会里学报直接经济效益的不尽源泉。从国内外目前的情况看来。走到这一步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应当是一个迟早的过程、一个必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定位高端的学术刊物,学报应该有自己清醒的眼光和头脑,绝不能把学报作为商品,把学报编辑部作为企业,简单地套用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片面地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间接性、迟效性和长期性这些属性,忽视学报编辑出版的规律,忽视学报的特殊使命。有人指出:“基于中国特有的学术评判体系,即便是再科学的学术评判指标,也摆脱不了功利化和庸俗化的色彩。由于与职称和科研经费挂起了钩,收取版面费成了学术界的一条‘潜规则,学术期刊则成了利益合谋和‘圈钱的工具,一种畸形的市场交易在学术界日益嚣张。”这种指责是尖锐的,同时也是客观的,值得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原本不应该扮演角色的学术期刊(包括学报)的警醒。如果这样办学报的话,只可能把学报引向邪路,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办学报的社会效益,而且其经济效益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报最终也将不成其为学报。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