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2009-05-21李强徐雪
李 强 徐 雪
摘要: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思考人类自身数量规模的扩大与地球所能够提供的资源如何协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政府和学者们的同时,人们又观察到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些经验性的规律性,即人口规模大的地方往往比较贫穷。这样一来,人口规模问题与反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中国历来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背景因素已经长期成为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世界以及中国人口数据的整理,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人口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025-03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背景因素已经长期成为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重要因素,人们习惯于将很多问题归结于人口规模过大造成的结果。面对人口规模带来的问题。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使得中国较早地进入了“人口红利期”。在这个黄金时期,巨大人口规模形成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抚养比大量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人口红利期”既然是一个时期,必然有过去的时候。我们还能享受多久的“人口红利期”呢?走出人口红利期之后,人口规模依然很大,老龄化出现,抚养比却大幅提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均有其规律,我们必须按照规律制定具有战略前瞻性、符合国内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可持续地发展。
一、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与人口增长的挑战
(一)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
联合国人口司的世界人口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3年间增加25亿,达到92亿。报告指出,新增的这25亿人口将主要来自欠发达地区。到2050年,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将从2007年的54亿增加到79亿。在发达地区,人口将大致维持在12亿,假如不算上平均每年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大约2300万移民,发达地区的人口反而会有所下降。报告说,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许多国家都将出现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象。在2005年至2050年之间,世界人口增长的半数将来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1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将略微下降。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0亿。
(二)世界人口增加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口激增,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愈加恶化,如何应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2亿育龄妇女希望推迟或避免怀孕,但因为多种原因没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联合国人口基金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将大幅下降。随着出生率下降,更多妇女可以从生育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很早科学家们就对地球承载力进行过测算,结果是: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人口。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很可能难以实现。联合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来,地球上中1/5的珊瑚和1/3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1/3的物种濒临灭绝。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在沉重的人口压力面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胁。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
二、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与困境
(一)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与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以下,中国居民期望寿命5年内由71.4岁提高到73.0岁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西藏总人口达284.5万人,增长1.8倍;西藏藏族人口总数40年翻了一番;新疆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常住人口达到826.94万人。
人类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八个年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格局急剧变化,人口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发展问题,将人口与发展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始终强调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至12.86‰。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计划生育还使中国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和繁重的家庭负担,母婴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显著改善。
(二)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低生育率趋势与老龄化来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由于性别选择流产、生育进度效应、不孕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竞争效应等抑制生育因素,生育率实际是在呈下降趋势的。另外,不少专家也认为,要改变目前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生育政策并不再是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曾在去年底就此问题对江苏省进行了生育意愿的调查。郑真真所长在论坛上发言指出,
通过对江苏6个县近2万个样本的问卷调查,发现新一代妇女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呈现了孩子中心弱化、独立性、理智性等特点,满足精神需求是他们生育孩子的最主要动因。独生子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45。目前统计得到的生育现状是,这些符合生育优惠政策可以生两个孩子的夫妇中,有90.1%拥有一个孩子,只有4.4%选择生两个孩子,可见他们并没有用足政策,总体意愿生育水平很低。低生育率已经造成未来人口总量下降,这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的人口年龄变化也是迅速的。加州大学社会学系王丰教授指出,估计到2043年左右,中国的中位年龄会达到48岁,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口里,有一半人在48岁以上,每4个人里就会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老化程度急剧增大。而因此产生的老龄化加速,会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会使经济结构产生变化,比如交通方式、居住模式、医疗模式等等。
2.人口转变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1)人口对消费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人口的规模和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的规模和消费的能力。与解放初期相比,我国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的增长,现在的人口规模差不多相当于那时的3倍,而人均收入水平更是提高了100多倍。1949年,我国的人均GDP大约只有100多元人民币,1980年大约为460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1.4万元人民币。相应地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仅如此,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恩格尔系数为例,解放初期,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达到80%,农村地区更是高达90%多。换句话说。那个时期人们的收入主要花在填饱肚子上面。到了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约只有36.7%。与此同时,居民用在其他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则大大提高了。
(2)人口的生育周期还会对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形成周期性的冲击。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我国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和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目前正好处在25至45岁期间,这个年龄段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消费能力都是最强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房地产热、旅游热、教育热、医疗保健热等等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人口基础。
(3)人口的储蓄行为也会影响投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储蓄和投资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当前,由于人们传统的储蓄观念和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1994年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投资缺口始终存在,平均约占GDP的2.3%,且近两年来储蓄——投资缺口出现了扩大的趋势,2005年储蓄——投资缺口达到4.8%。这意味着在资金紧缺的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本国储蓄没能有效利用。而大量的储蓄资金沉淀在金融机构,也使得我国的资金使用成本非常低下,这又构成了“投资冲动”的一大诱因。
(4)人口转变通过对消费制度变迁的作用来影响经济增长。第一,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人口红利”。改革以来,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大约在5%左右,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4强。到2015年,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3左右。蔡眆得出以下数据: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物质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8%;劳动力(不含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在24%;教育程度提高形成的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在21%。而未来10至20年左右正好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能够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第二,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规模、最终消费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消费率。一般来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以及消费水平高、提高速度快,倾向于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率;相反,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对消费率的提高很不利。第三,人口与可供消费资源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将引发消费制度的演变。随着人口转变的进行,人口与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对比关系也在逐步变化。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的对比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引发消费制度的变化。当某种资源消耗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资源系统的结构和状态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使原有的消费制度难以为继,只能加以改变。
(三)现实的困境
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之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随着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搬迁,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的民工荒现象也陆续出现。民工荒在各地频繁出现,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民工数量是绝对短缺还是结构性短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眆领导的一个课题组,不久前完成了一个劳动力供给状况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证明了2004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大量劳动力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高储蓄率,使企业发展的资本供给得到保障。而这样的“红利”已不太可能在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继续出现。1990~2002年,乡村人口绝对减少了2658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之中,这意味着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出现了萎缩。与此同时,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
三、基本对策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60多年前曾发出警告:在需求比预期低且过剩供给不容易改变时,从一个正增长的人口到人口增长下降的转变,其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对于我国而言,在需求比预期低且过剩供给不容易改变时,人口增长有助于拉动国内需求,消化高速增长积聚的生产能力。从世界范围看,扩大内需的国家一般不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国家一般不扩大内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需要适度的人口增长,但不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1.积极提倡晚育,并认为可以逐步适当放宽二胎政策,在晚育的前提下逐步平稳地放宽二胎政策,只要规划科学合理,就不会出现“人口增量”失控的局面。
2.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劳动力供给已经发生变化了,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随之变化。变化的核心是转向以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除了在产业政策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经济信号作出客观的反应。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