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不足及启示

2009-05-21展瑞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科书民族日本

展瑞祥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日本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日本的这种民族性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的障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民族性,这是战后日本中小学一直谋求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原因。经历了别国理解阶段(1945年~1974年)、异文化理解阶段(1974年~20世纪90年代末)、多元文化理解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今)三个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回顾,总结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邀请在日留学生,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保守派力排众议。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对爱国心的培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简称民教会)成立。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建立正确的,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因此,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

化说穿了是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巩固的国际地位,为日本的经济保驾护航,是维护日本海外庞大的既得经济利益,进一步促进日本海内外的经济发展,确立其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仅仅把国际化的理由归结为日本建立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的需要,着眼点在于清除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活动的障碍,这种视野太过于狭隘,违背了教育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国际理解教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义与和平的基本理念与准则的和平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宣扬的不为现代社会动荡和商业化侵害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为了使各个民族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世界上。

2极端民族主义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如果对民族主义引导不当的话,非常有可能走上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日本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完全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将本民族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敌视合法化。不仅如此,他们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并试图将其纳入本民族的利益范围。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各种措施,极力地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他们大肆宣扬种族优良论,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对周边的民族,如朝鲜族、汉族等充满歧视,甚至敌视。1986年,日本国际评论家长谷川太郎在《再见了,亚洲》一书中,大肆贬低亚洲各国,说亚洲是个垃圾场,日本是建筑在垃圾厂上的“高楼大厦”。1996年,部分右翼分子无视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提出把“期望实现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写进某政党的竞争纲领中。2005年,以扶桑出版社出版物为代表的历史教科书,极力否认日本在战争中的残暴罪行,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方式,掩盖历史真相,大肆宣扬军国主义和民族优良论,他们这些文化不自觉的行为,严重地阻碍了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给日本的青少年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强调自己国家文化的特殊性、优越性,提倡爱国心,是每个国家的自由,并无不可之处,但是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了圆自己的世界大国梦,主动向其他国家进行挑衅,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故意激怒对方,就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3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倾向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日本受欧美文化影响深远,而对自己周围的亚洲文化,向来都是非常不重视,甚至有些歧视,这明显地表现在日本对待在日朝鲜人的态度上。在许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眼里。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边缘文化”不过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有其文化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历史上看,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并与世界上占支配力量的国家结盟的倾向性。二战后,日本一直与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结盟。作为教育内容的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对日本教科书的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教科书中所“登场”的公元1700年以后的“人物”中三分之二为欧美人。通过学习这样的教科书,使学生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过去的三百多年的历史里,最有成就,最值得学习的是欧美国家。其结果是在传统文化和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国家的日本,青少年关心的热点在欧美国家,却对自己的周边邻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亚洲各国而言,日本成为一个“既近又远的国家”,地理上的近与文化上的远,使得日本这个没有“邻居”亲和力的国家,成了一个“非亚非欧”的文化孤独者。日本制定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是在冷战的思维框架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强权特征。如果日本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上,仍不能摆脱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敌对思维框架,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孤岛”。

日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主、和平精神的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最近所发生的篡改教科书事件,使得人们开始警惕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复苏,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虽然右翼势力的猖獗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否定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而是应该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更好地发挥其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没有文化自觉对一个民族尤为重要。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兴未艾,通过对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介绍,给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客观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曾经有过辉煌,也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争取消除这些不足,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充分理解异文化,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当今世界,以各自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上的焦点问题。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在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在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以便在交流和对话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启发,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再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者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以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文化不自觉的现象,影响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教科书民族日本
探寻日本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MINORITY REPORT
藏起来的教科书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日本神社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