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009-05-21杨恒清
杨恒清
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宏观的、科学的历史意识,是目前世界各国历史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述”等。这些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如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元中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子目时,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局势和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不能一味模仿俄国革命攻打城市,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最终使中国走向革命的伟大道路,是中国及至全世界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同时联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也是人类又一伟大创举,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外,还需有改革创新的胸怀,学习的心态。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学生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人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内涵和爱国主义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每一节课中。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
再如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科学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专门的讨论会,讨论“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使学生认识国家落后,人民贫穷,科技得不到发展,抵抗外来侵略能力就弱,就要挨打。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富强靠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评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评析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有名的三次革命运动的课文时,每节课可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按层次对领导人物、主要目的、革命性质、革命作用和最后的结果进行了解分析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三次革命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的,代表的是官僚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是行不通的,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再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时,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为何能战胜装备精良有美国做后盾的国民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史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还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科学的历史意识,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使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又要注意思想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入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使其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历史观念;还要注意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历史的习惯。同时教师更要加强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历史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