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2009-05-21马学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挫折竞争心理

马学果

学优生,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优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他们成绩好、分数高,常常是“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一俊遮百丑”,周围人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

一、学优生的心理剖析

1认知方面

(1)过分看重成绩,自我期望高。学优生非常重视学习。看重成绩和分数,将分数、名次高低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学优生对自己要求高,认为“要做就做最好”。即便一场极不重要的考试,他们也会“全力以赴”。虽然已经很优秀,但还是不满意,总感觉“做得还不够好”“可以做得更好”,他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

(2)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学优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好学生”形象,担心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他们倾向于把没有比较意味的情境看成对自己的评价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他们更多地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而不能完全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回答提问或与同学聊天时,常揣测着大家是否在关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不能专注于谈话内容或从课堂提问中学习。

2情感或情绪方面

(1)高期望带来的负重心理。“优越感”的背后,学优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自觉地害怕被人赶上或超越,总感觉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没有事情告一段落而可以松一口气的感觉。为维持学习中的优势地位,常自我加压,增大学习强度和学习难度,自己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连逛街、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老急催别人。和他在一起,周围的同学也常感到很有压力。

(2)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学优生很少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他们有成就,但很少或不敢有成就感:既想“炫耀”自己的成绩,但又担心别人的议论,更担心“骄傲使人落后”,怕万一考砸了,被大家嘲笑;既想与同学交往,但又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更担心会遭到拒绝;既想尽情地放松自己,却又担心会影响学习,所以学优生常给人以谦虚和谨慎的感觉。

3动机与意志方面

(1)学习上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意志力。学优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誉和认可,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他们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承受压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也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毅力,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干扰或障碍,维持原来的学习目的和计划,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

(2)抗挫折能力差。由于父母、老师的过度保护,学优生通常缺乏生活的独立性,缺少挫折或失败的体验,他们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难经挫折;另一方面,周围人的高期待、严要求常常给学优生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学优生通常赢得起输不起,无法面对由高处跌下的落差。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失败,稍有失误,便怀疑是否“优秀”,进而失落、自卑、消沉,甚至否定自己。

4行为方面

(1)学习投入多,其他活动参与少。学优生通常把学习看得很重,他们勤奋好学,恨不得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抓学习”,除了学习,个人兴趣很少,学习的兴趣也仅限于专业学习;为得高分,甚至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太注重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很少花费时间与同学交流或一起活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2)独立活动能力强,合作精神欠发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优生崇尚个人奋斗,偏爱独立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也习惯于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争取自己解决,很少想过要与同学合作一起解决。独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优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没有他人的合作与互助,个人能力的拓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始终会有一定的局限。

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1虚荣心强:自负、自我中心

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长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极容易转变成虚荣心,使学优生形成“光环依赖”,主要表现在: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关注,不容许他人轻视自己;小心眼、爱面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强,就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负、自我中心、嫉妒等消极心理。

2争胜心强:不能正确认识竞争

学优生通常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他们争胜心强,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想赶超他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对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存在认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通常缺乏友好竞争、实现双赢的理念和心态。他们通常密切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习并存“戒心”,但不轻易与同学交流真实思想,缺乏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

3成就焦虑:不能容忍失败

由于老师、家长寄予厚望,同时自我期望值较高,学优生通常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总想着要超过别人,或者担心被别人超过;尽管非常努力,但又担心考不好,担心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对失败恐惧和焦虑。“想赢怕输”的心理重压,使学优生变得异常脆弱,偶然失误或老师的批评便一蹶不振,郁郁寡欢,进而怀疑自己,产生失落心理。

4追求知识的片面发展,综合素质不容乐观

尽管学习投入多,但学优生的综合素质依然令人担忧:(1)知识面窄:偏重书本知识和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其他知识的积累;(2)兴趣狭窄:业余爱好少,为了学习,甚至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3)重知识,轻个性和能力:活动或社会实践参与少,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均不容乐观。另外,学优生中不乏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差的学生。

5人际关系的困扰,内心孤独和空虚

“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由于学优生平时只关心学习,加上虚荣、竞争心理的存在,他们很难与同学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久而久之,容易与同学疏离,甚至被集体孤立。尽管努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常常受一定的限制,因此内心压抑和孤独。加上学优生的知心朋友较少,遇事也只能“单打独斗”,长期下去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三、教育对策

1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优生的不良心理或行为,多与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自己的成绩有关,因此要引导他们:(1)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评价,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认识到“好学生”应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既要关心学业成绩,更应重视品德和个性的健康,不能过分地迷恋分数;(3)树立正确的成败观;(4)合理地调适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

2实施挫折教育,增强抗挫能力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不可避免;挫折并不可怕,经历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其次,正视挫折,并想办法解决、战胜挫折,积累挫折经验;另外,应创设挫折情境,或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挫折,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竞争激励个体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能够调动个体的潜能;合作注重参与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组织歌咏、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使学优生认识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也可以提倡合作式学习,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互帮互学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应引导学优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应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交往时应把握平等、宽容、理解、真诚互助的原则,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还应通过群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文化娱乐等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以学生为本,淡化优、差生的区分,引导学优生正确对待荣誉,正确认知成绩分数,在注重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或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挫折竞争心理
Holism in Education
心理小测试
竞争的合适位置
心理感受
挫折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终身不遇
心理小测试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