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受众的监督成为中国舆论监督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009-05-20王振东
王振东
2008年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公布,到11月底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2.9亿,位居世界第一。②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主轴在新年伊始的头几天,似乎已经准确得到预测。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体更是通过独特的功能,开设了网上捐款、网上义捐拍卖、寻亲、网民哀悼、网络公祭、关爱孤儿等诸多平台,让广大网民便捷地表达哀思和奉献爱心。最难忘在全国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3天中,中国网络媒体的页面颜色全部改换成黑灰色,游戏及各类娱乐频道停止了服务。同样,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报道中,中国网络媒体以出色的表现在奥运传播史上写下了新篇章。网络还有一个特点:受众可以表达传播自己看到的社会事件和对事件的认识。从2008年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成效非凡。
网络受众舆论的强大
2008年12月8日发行的《学习时报》刊登的严荣的《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自主性》一文指出:近年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在认识到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时,也要看到其内在冲突。网络舆论有助于改善政策议程的设置,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输入了必要的信息。通过引起公众和决策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情况,网络舆论对于改善公共政策具有显著的良性效应。无论是废除《收容遣送条例》,还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草案提供建议,网络舆论都已经成为决策主体较为重视的政策力量。近几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影响。人们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传媒来获取新闻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来讨论一些社会事件,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利。《人民日报》2008年1月4日第5版发表了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认为“这一年发出声音的一亿多网民,终将被载入史册”。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个论断,在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应验。2008年对于传媒界是热点集中的一年,重大事件迭起,两会、南方雨雪冷冻灾害、拉萨"3·14"打砸烧事件、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神舟七号发射,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的主题宣传等,这些重大事件报道中网络再显特色,亮点多多。
盘点2008年中国互联网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本年最后一个月发生的“天价香烟门”,为年度监督大戏拉下帷幕。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被网友上传至各大论坛,网友们关注的不是周久耕本人,而是他抽的香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抽烟1500元/条》的帖子出现在猫扑等各大论坛,点击率一路飙升。发贴者"保存一百年"上传了一组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并将其左手边放着的一盒香烟圈点,不仅来了个特写,还配上了文字说明:这是什么烟?这是南京卷烟厂出产的顶级“九五至尊”南京烟!一条就要1500元啊! 网友纷纷质疑:“一位局长,能抽这么高档的香烟吗?”进过网友的一番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至尊”香烟,每条售价1500元至1800元之间。同时,网友还发现,周久耕所戴的手表也是名表“江诗丹顿”,售价约在10万元;周久耕的公务员身份与其消费能力,引起网友的广泛兴趣。网友甚至发起了一场“看看当官的戴的是什么表”的“人肉搜索”。有论者认为,从事件中,“看到一种新兴的监督力量——网民:他们最无所顾忌,他们最没有利益纠葛。最重要的是,他们那么快捷、有效而且廉价”。
调查表明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存在用公款购买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且因擅自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12月28日,江宁区委经研究决定免去其房产管理局局长职务。对网上反映的其他问题,纪检部门还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这一切,均有赖于国内网民的快速成长,公民意识的快速增强。
网络舆论监督对政策的影响
由网络监督曝光的腐败案件不在少数。周久耕事件是如此,江西新余、浙江温州部分官员违规出国考察事件也是如此,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一夫二妻”的事件更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纪委总是要落后于网络一步。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纪委人手少事情多,涉案人员违规、犯罪事实的隐蔽性等等,如果事情没有被曝光,纪委确实无从知晓。但是,像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的张扬姿态谈不上“隐蔽”,而董书记的“一夫二妻”也是公开的秘密,其原配妻子更是进行了多年举报,但在网络曝光之前都没有得到重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纪委部门的工作了。周久耕事件之后,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就在内部不同场合几次就周久耕事件发表意见,“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听取通过网络渠道表达的民意心声,把握舆情,认真倾听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意见呼声,切实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对于纪检部门来说,如果要更好地履行反腐职责,则应该更进一步重视网络监督的作用。
然而,像江宁区纪委在重大网络事件中能及时迅速调查的,在全国却并非常态。比如郑州“保罗国际天价头”事件,就是在网民的一而再再而三坚持不懈的追问下,相关部门才做出处理的。这一事件不得不让网友怀疑相关部门的社会良知、职责责任。
网络监督结合网络特征,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性:如传播的快捷性、反响的及时性、举报人的匿名性。因此我们的纪委部门乃至于政策决策部门决不能忽视网络渠道反馈出来的声音。一旦网络反映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系列网络事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网民在中国已经成为一支新生的社会监督的特殊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我们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正视、依靠这支力量,对网络监督的重大事件,要及时跟踪调查,并及时进行反馈。
网络监督的重要手段——“人肉搜索”
谈到网络监督,不得不说“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③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人肉搜索”汇集众人力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还原事件真相,将现实社会中涉嫌违法、违纪,或不道德的人和事公开曝光,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和批评权。
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人肉搜索”事件是2006年的“虐猫事件”,事件的主人公在网络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丢掉了工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8年3月,网友“老痘”发帖《公务员的工资条:月收入5900,一分钱税都不交》,引发了网民揭露搜索公务员税收的黑洞。此事掀开了2008年网络监督的序幕。当年4月网络开始流传一篇帖子《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级领导接见一位美女秘书》,其中转载了广西师大官网上一则新闻及其配图,图中学校校长、副校长等6位校领导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一美女秘书并与她合影。这位年轻漂亮的美女秘书引起了网友的好奇,网友展开人肉搜索后,发现她只是湖南师大教务处一个普通科员,还披露从2005年9月至2008年4月,袁俏曾先后参与了数个高校的教学评估。该事件引发了网友及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广泛质疑。网络监督在2008年的最后几个月步入高潮。10月,深圳一名中年男子在酒楼内借着向11岁女生问路之机,将其强行拖进洗手间内欲行猥亵。有人将酒楼内的监视录像发到网上,网友“人肉搜索”后发现,此人疑为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该男子的嚣张言论,随即传遍网络。随后,林嘉祥被免除党内外职务。
这些事件无不是网络监督的力作,“人肉搜索”在这些案件中功当居首。 “人肉搜索”成为2008年网络上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网络舆论监督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在看到“人肉搜索”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影响。
“人肉搜索”的担忧
周久耕若不是网民们发动“人肉搜索”,他还在其局长宝座上作威作福。有网友认为:“人肉搜索”发挥了网络的真正作用。这不禁让人联想:还有好多个周久耕没有被人肉搜索呢?很多人认为要重视网络力量。但也有人认为:不排除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人搞的鬼 。很多人发出了“网络太厉害”的感慨,在这个台上,大家都可以辩论,网民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一旦捏造,事实性质就变了。
在周久耕事件中,有网民做出错误判断。根据搜出的资料认为周久耕有个“南京某房地产老总的弟弟”,这一浮躁行为影响了“人肉搜索”的公信力。联想到后来北京审结的由“死亡博客”而引起的“人肉搜索第一案”,有人又开始担心起“人肉搜索”滥用后可能引发的“网络暴力”问题,进而对网络监督提出了侵权的担心。
我们知道,隐私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但国家官员不同于普通公民,因其某些个人生活已成为涉及公务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可能影响到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私人信息理应为公众所知悉。当公众知情权与国家官员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后者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对国家官员隐私权的限制也不是绝对的,法律对他们那些与公共权力或公众利益完全无关的隐私应给予与公民同等的保护。
但上述界限,一般网民毕竟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不加节制的道德审判中若失去理性,极有可能造成对官员隐私权或名誉权的侵犯。正如有人呼吁的:如果网民没有核实就乱加猜测,监督最终会因“人肉搜索”的不自律而变味。我们在喜见“人肉搜索”参与监督的同时,依然需要面对这样的命题:网络监督如何避免以讹传讹?
对网络渠道的规范也引起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重视。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始审议侵权责任法草案,其中关于“人肉搜索”的规定非常引人瞩目。这就提醒网民,尽管透明开放的网络给反腐提供了畅通的监督渠道,但网络反腐的局限性和负效应也不容小觑,若不加理性地夸大其作用,良好的愿望有可能走向反面。追求公平正义没有错,但只有当网民学会依法依规如实举报,“人肉搜索”才不致异化为人人自危的网络暴力,才能与传统媒体及监督机构形成良性互动。
舆论监督谨防舆论暴力
周久耕事件中,网上流传的照片,一张是周久耕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资料照片,一张是2007年局里一个会议上的照片,包括周久耕在民政局的资料也被网民调出来了。网络舆论一旦起来,个人就陷入一种被动,觉得越说越会被炒得厉害。网络监督能起作用,但如果不引导好,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通过周久耕事件,感受到网民还不够成熟。
对此有社会学家称,近年来“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网络追杀”等把网络暴力引向普通人,一个帖子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讨伐,甚至有网民把这样的群体讨论当做集体狂欢,却无视当事人可能因此遭受长期的精神伤害。在网上未经他人同意,就公布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这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目前所谓的“网络审判”虽然没有更好的办法加以约束和制止,但网络舆论应有自身的底线。正如未来学家尼葛罗庞蒂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网络舆论也不例外,它也具有另一面向,即无责任性和情绪性,以致出现“网络舆论暴力”。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制成和传播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舆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潜在的隐患。有研究者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极端表现归纳为“网络舆论暴力”,认为这种暴力与龙卷风在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
2008年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每一个网民,都像是一个摄像头在紧盯着特殊利益团体。这也让特殊阶层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得不掂量行为及可能发生的后果。这种监督机制的形成,让人对中国互联网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周超霞等.《大学生传播网络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2]刘滢等.《寻找新媒体的受众与需求》.中国记者,2006年第11期
[3]侯涛.《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网民特征关键词解析.中国记者,2006年第11期
[4]严荣.《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自主性》.学习时报,2008年12月8日
5]文新良.《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5卷第1期
[6]刘智勇.《政府行为监督视阈中的网络舆论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