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的“御侮”
2009-05-20常山羊
常山羊
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对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史学界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尤其是在"制内""御侮"两方面。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真制内""假御侮"。事实上,从当时统治阶级思想、办洋务运动的目的、以及洋务运动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有很强的御侮性,并在某些时候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关键词:洋务运动 制内 御侮
一、 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御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商品也如潮水般涌进,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惊醒了清政府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美梦。在他们眼中,中华民族是当时最先进的民族,而今却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这是他们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抵御外国入侵在当时是朝野一心,虽然方式有些不同,顽固派主张以传统的方式,励精图治,打败侵略者。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归根结底都是要抵抗外敌的入侵,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太平天国兴起以后,阶级矛盾激发,清朝统治者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指导思想下选择了重点为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恭亲王等仍然没有忽视外敌。正如他在一份奏折中说的“窃为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臣等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兼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彼其心岂一日而忘吞吴哉?”⑴由此可见,他只是隐忍不发,事实上,整个清政府统治者也是如此。清政府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各种争论之后决定的。即使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仍然有许多官僚认为御夷重于安内,尤其是山东、直隶等处在英、法联军重压下的官员,他们认为贼为“腹心大患”而夷为“喉急之症”,“咽喉急症”比“腹心大患”更加迫切需要治疗。僧格林沁的骑兵一直没有移师南下“剿办”的原因就是“御夷”。
19世纪70年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尤其是日1本的迅速崛起,更令清政府感到震惊,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中日北京专约》后,总理衙门急忙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以御侮为主要内容的六条措施上奏。他们预见日本侵台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此后西方列强会紧随其后,大规模地侵略。“以一小国之不训,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患之頻见而未见也。”⑵这就是说,防御外寇入侵不是临时性的策略,而是一个战略性决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帝国主义联合侵华时,清政府明知不敌,都要发动义和团去抵抗 。
综上所述,“御侮”的思想在鸦片战争以后是一直存在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头脑中。虽然在太平天国期间,稍有侧重于“制内”,但也并没有放松对外敌的抵御。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一直都有“御侮”思想的存在,这种思想就不可避免的会指导其行动,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措施都可以反映出这种思想。
二.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御侮”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求富”“制内”“御侮”。其最终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当时的西方列强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高效的生产方式要求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中国地大物博,生产资料丰富,人口众多,是各列强觊觎的对象。他们的侵略本性是注定不想让中国强大,而是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因此,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与西方列强的利益是水火不能兼容的,抵御外敌是“自强”“求富”的基本前提。要想有效地抵御外敌就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从洋务运动的措施来看,其内容虽然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湖北枪炮局等。这些军事工业的创办当然也有“制内”的目的,但是更多是抵御外敌,如左宗棠创办马尾船政局时认为中国海防太落后,旧式的海船根本无法与西方列强的火轮船相匹敌。通过创办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安庆内军械所和上海炮局是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前,更多的是在统治者认为各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时创办的。尤其是1874年以后,清政府统治者纷纷认识到抵御外侮,尤其是筹议海防的重要性。从清政府筹建海军的目的看,主要是以日本为假想敌建设的。如李鸿章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⑶
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围绕军事工业的需要。如福建船政局要求开采基隆煤矿,天津机器局为了造子弹请开平泉铜矿等。这与势在中国攫取巨额利润的帝国主义存在着显著的矛盾。当时洋务派抵制外国资本流行的口号是“以商制敌,大耍两端: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之;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如是而已。”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通商口岸,这些口岸的开通,使他们基本上控制了中国沿海到内地的航运事业,攫取了很大的经济利益。抵御外敌经济入侵就是从争夺航运业开始的。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⑸福建船政局也是为了维护海运主权抵制洋商开办起来的。在开办六年间,运输舰有9艘之多。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加剧,抵制外侮的经济活动从航运业扩展到铁路、钢铁、煤炭、纺织等各个领域。李鸿章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时指出:如果“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⑹所以“拟遵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该局纺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⑹ 因此,从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来看,是有很强的“御侮”性。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是“御侮”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他没有使清政府走上独立自主,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因其最终的失败而否定他的功绩,尤其是在“御侮”方面的贡献。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创建了一支新式海军,并有一批用新式枪炮武装的陆军。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对于外敌的入侵起到了很强的抵制作用。左宗棠进军新疆,摧毁英、俄扶植的阿古柏傀儡政权。有效地阻止了新疆被帝国主义肢解吞并。中法战争中,如果没有精兵利器的存在,中法战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虽然失败了,但是如果没有北洋水师的存在,日本的侵华时间要大大提前。
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也起到了很大的“御侮”作用。譬如: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在当时外国资本独占中国内江外海轮船航运的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抵制外商,收回利权的作用。据当时估计,仅在招商局设立的前三年,少归洋商的银两约一千三百余万两。更为可喜的是,轮船招商局在激烈的竞争中,竟然挤垮了美国旗昌行,并将之收购。另外,洋务派所兴办的矿山,纺织等各种企业对于抵制外国在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洋务运动兴办的目的,洋务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来看,洋务运动是“御侮”的。中国之所以没有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也被延缓,洋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夏东元先生所说:在历史上国与国的关系,如同阶级间的关系一样。在阶级斗争中,敌方如果力量强大到压倒优势,是一定要吃掉对方的;同样,这个对方如果力量允许也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列强之所以没有吃掉清王朝,是因为清王朝还有不被吃掉的力量,这个力量的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使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因此,可以说,洋务运动是真“御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参考文献:
⑴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三日恭亲王奕等奏【A】.洋务运动史【C】,第1册 第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⑵ 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A】.洋务运动史【C】,第1册 第26-2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⑶ 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A】.洋务运动史【C】,第2 册 第49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⑷ 湖广道监察御史李磻片【A】.洋务运动史【C】,第1册 第16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⑸ 议复梅启照条陈折【A】.李鸿章全集【Z】,第3册 第39卷 第122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⑹ 试办织布局折【A】.李鸿章全集【Z】,第3册 第43卷 第1339页.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