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看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2016-11-10单美慧
摘要: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以清晰和严谨的思路分析了近代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变革,他认为洋务运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东拼西凑的,但是它的革新意义却是十分突出的。本文通过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对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新陈代谢;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47-01
一、历史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史观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几千年来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中国社会内部的封建剥削关系是相当稳固的。闭塞自大的封建王朝以东方中心论自居,就如陈旭麓先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静态的、凝固性的社会,但进入中国的近代社会,则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历史阶段。稳定保守的生产秩序一旦被打破,将再业无法平静。当旧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历史的需求时,势必将有更合适的历史选择来取代它。
鸦片战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而觉醒的历史。在几十年的战争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冲击下,清政府视西方为野蛮落后的蛮夷有色眼镜被打破,认识到对手船坚炮利的同时,也肯渐渐低下头颅“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洋务运动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①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是封建利益的代表,他们怎会以自己身上的肉去肥被他们压迫的人民的胆?这种前提带来的必然是趋利避害,以新卫旧,新事物搁置于旧传统之外,无法融入。虽然如此,当利益的光芒被瞥见后,统治者就再也无法保持这种平衡了,有眼见的人们已经开始寻求个人利益,主动地扩大洋务运动的影响,因此,洋务派虽主张以新卫旧、保守封建,而它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超出封建的范畴。
洋务运动烟云已经散去,但是自强的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犹如一滴墨水可以逐渐使整瓶清水变色而非瞬间,历史的选择一般是“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由自主起着作用的力量”,②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蜕变。历史的选择是历史发展中的推动器,这种整体的、不自觉的作用看似隐形,实则任何力量无法干涉。
二、洋务运动的助推作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的角色们,都有其登台的必然性。腐朽的清王朝已是夕阳余晖,洋务运动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给凝固古老的封建中国注入新鲜血液,新与旧接触的开始,新陈代谢已不远矣。
“洋务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地主阶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化”。③洋务派以“自强”为目的建立军工企业,生产当时较为先进的军事装备,用新式武器武装了清朝脆弱不堪的国防,开启了国防近代化;开办主张兴建工厂、创办近代工业,引进大机器生产,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企业,给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洋务运动是工业近代史的开端;兴办学堂、派遣留学,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更是近代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滥觞;引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理论、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寻求自身发展的萌芽。
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一些官员成为洋务派,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还有一部分有识之士也在实际中发现运动中存在的不足,为日后的百日维新甚至五四运动积累了斗争的经验,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元气满满则为新,气力用尽则为陈,新陈代谢莫不过如接力棒的传递,每一棒的交接都代表着新与陈的代谢过程。无论兴盛或是衰弱,总是都在历史选择的线索上前进。“社会的兴革,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的扬弃与汲取的过程,并不是很立竿见影,但它却反映了革故鼎新潮流所向和社会异乎往古的变迁。”④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在清朝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失败的结局似的乎是必然的,因为历史的选择还没有到达一个更新的高度。但它的初衷及最后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对近代愚智未开的年代,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刺激了对未知和利益的追求。运动的目标从前期的“自强”到后期的“求富”,一方面是趋利避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
在清王朝腐朽昏庸的大背景下,洋务运动是一场巨大变革的开端,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生产和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它的出现只是早与晚的问题。因此,谈起这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似乎更应强调它革故鼎新、激发后世的进步意义。
注释:
①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104。
②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396。
③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138。
④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330。
参考文献:
[1]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单美慧(1992.12-),女,回族,新疆阜康,本科,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