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是一片至性语

2009-05-14李志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清人晋武帝陈情表

李志良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人之性情者深欤!”(《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那么,如何解读此等“至性语”呢?笔者试从以下五点作一些阐释:

1.至孝之情。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毋庸置疑,此表动情恻人之处,确在于李密的一片“至孝”之情。李密幼时身世凄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成了“失怙”“失恃”之人。且体弱多病,“九岁不行”。祖母刘氏不嫌李密这一孤苦零仃的弃儿、病儿,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正因祖母刘氏对他有哺育之大恩,故而李密有了责无旁贷的“尽孝”之报。当待己恩深似海的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李密便亲手服侍汤药,“未曾废离”。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把母孙相依为命的至深情感,写得催人泪下。即使在祖母九十又六的高寿时,面对晋武帝的厚恩征召,李密依然“上表”哀请供养祖母至死。此等至真至孝之语,纯属发之肺腑,读来令人感动!难怪宋人真德秀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文章正宗》)

2.至忠之语。不少评者以为,李密的孝情是真,忠言未必是“衷情”,而是迫于司马氏政权的违心之语,“诛心”之言。对此,笔者并不苟同。表中的“至忠之语”,一如其“至孝之情”,亦是“发乎心,存乎衷”的。李密曾“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作为前朝旧臣,并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坦言自己出仕,“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面对新朝新帝的“过蒙拔擢”(“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李密心存感念,感激地说自己是“沐浴清化”。他卑称自己是“亡国贱俘”,卑呼前朝为“伪朝”,直颂新朝为“圣朝”。对晋武帝的知遇厚恩,李密亦是“士当为知己者死”,直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如若没有祖母刘氏,直愿“奉诏奔驰”,侍奉新朝新帝;但苦于刘氏无人照看,不能立即尽忠应召,犹言尽孝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也”。此等忠心之语,亦非巧言令色者所能为,否则,必为晋武帝所洞穿,引来杀身之祸!此表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除却李密堪与日月同辉的孝心外,亦因其出自肺腑的一片忠语。

3.至难之境。今之读者多不认同李密“尽忠尽孝”之两难选择,以为尽孝者假,不愿出仕者真。如若李密能请人侍奉祖母,就可尽孝;自己应召赴命,就可尽忠。如此一来,忠孝两全,何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且新朝刚立,许多旧臣心存“不事二主”之念,持以观望之态,李密不愿为官,亦有此意。对此存疑,笔者试作一番饶舌。何为“孝”呢?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故李密恳请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是为“孝养孝敬”祖母,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里的“孝情”。另者,新朝“以孝治天下”,故老旧臣“犹蒙矜育”,李密“特为尤甚”。李密对祖母有图报之心,对新朝亦有感恩之念。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陷李密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欲奉诏奔驰”,出仕为官对武帝尽忠,“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在家侍刘对祖母尽孝,“则告诉不许”。可见,李密所“陈”的两难之境,亦属一腔“至性语”。

4.至真之请。一番至忠至孝之语后,末段李密水到渠成地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纵是“愿乞终养”之请,亦是“天真”(至性)之语。先言祖母刘氏年寿已高(“九十有六”),“报养刘之日短也”;而自己方为盛年(“四十有四”),“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也”。此等哀戚之语,读来让人辛酸落泪,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拳拳赤心跃然纸上。然后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吐出“难言”之请,肯求晋武帝准许自己的“反哺之情”。短短八个字,蕴含着李密几多辛酸、无奈和凄苦。真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啊!情到哀处悲不能自禁,李密忍不住含泪泣言“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乃“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再次催请晋武帝,“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密的至孝“痴语”,容不得人不动情,不接受这样的请求,何况“孝治”天下的晋武帝呢?

5.至巧之述。《陈情表》作为一篇“至情至性之文”,作者并无刻意为文,信手写来却巧然天成。清人余诚说:“通体俱是陈情,前两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乃题前文字;中三段是陈其现今之情,乃题中文字;末段是陈其日后之情也,乃题后文字。”(《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此表能打动晋武帝,也离不开妙手偶成的“至巧之述”。晋武帝为减少灭吴阻力,采取怀柔政策,李密成了笼络的对象。李密若是回拒,便有“不满”新朝之嫌,会有性命之虞。首段陈情凄苦身世及不仕的惟一事实,以期晋武帝览表后,能化恼怒峻责为同情怜悯;二段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并坦言进退两难的处境,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三段颂扬“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表白很想效忠新朝,可丢不下卧床的刘氏,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末段才款款表达自己的恳请,望能先尽孝后尽忠。如若李密惶惶以求,落笔就恳请“尽孝”,或许会触怒晋武帝,达不到目的。故余诚说,就“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浑然之巧述,亦是汩流于衷的“至性语”。

“陈情”一表,满纸“至性语”,一腔“至孝(忠)情”,终打动晋武帝。“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祖母死后,李密果践其言,出仕新朝,官至汉中太守。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

猜你喜欢

清人晋武帝陈情表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