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新形势下对阳光工程建设完善的建议

2009-05-14陈燕玲

管理与财富 2009年4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金融危机建设

陈燕玲

【摘要】: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阳光工程的实施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农村实行土地自由流转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新的特点,阳光工程建设需根据目前形势的变化进行完善。

【关键词】:土地流转;金融危机;阳光工程;建设

一阳光工程实施的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简称“阳光工程”,是2004年3月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是一项政府作为的惠民工程。“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示范项目。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二阳光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截止至2008年6月底,四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2.5亿元支持了1510万农村劳动力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314万人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业,就业转移率达87%。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还不够重视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还没有引起备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对阳光工程的相关扶持措施没有出台,而且对其的组织力度不够,在农民间的宣传仅仅留于形式,造成很多农民对政府的此项政策都不了解。以及培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条件较差,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培训以短期为主难以满足需求

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阻光工程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5—90天。”其技能培训期限短,很难满足农村劳动力对技术掌握的需要。尤其对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其接受科技知识、技能缓慢,影响其对较高技术含量工种技能的掌握。

(三)培训补贴少难以调动农民参加培训就业的极积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和就业费用对于较高,相对项目补贴经费太少,难以调动农民参加培训就业的极积性。而且农村低收入户农民往往无力承担个人分担的那部分费用。

(四)阳光工程培训前期需求调研不足

目前很多培训学校实行指令性培训计划,对培训需求调趼不充分。对单位用工需求调研不足。在实施培训时,没能拿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和分配依据。造成了对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的过高估计,以及培训项目与用工单位需求的脱节,培训结果与用工单位需求标准的脱节,导致很多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成功转移。

(五)阳光工程多头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阳光工程的当前运作模式所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达五六介,这些部门虽然职责、任务分工明确,但工作彼此相互交错,加上部门利益分割,造成农民培训机制运作不灵,就业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使用和工作效率都大打折扣。

三新形势对阳光工程的挑战

在刚结束不久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此政策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1土地流转将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增加2土地流转将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构成、就业意向等方面具体的构成更为复杂化。3土地流转将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趋势更为扩大且供需不能完全衔接。这主要表现在数量巨大、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低或无职业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市场对具有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的需求。

再加上目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城市的许多企业倒闭,大摄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失去了工作,很多农民工纷纷返回农村。这使得原本紧迫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变得更为紧迫。阳光工程的培训机制在新政策,新环境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四对阳光工程建设完善的建议

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施行,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相关部门要抓住时机,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出现的新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阳光工程的建设与完善。

(一)将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

阳光工程已经实行的5年里。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重点在短期培训上,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帮助了一大批农民顺利完成转移。加上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有必要对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低的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中长期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向高技术水平行业转移提供基础。因此,在新情况下,要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来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的需要。

(二)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坚持分类原则

各培训学校要根据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针对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水平,就业意向等问题,开展分类指导、定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满足其对培训的需要。如根据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同:

1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可以将培训的重点着眼在高新农业与高水平行业上,在培训模式上可以相应增加课堂授课的比重,为此类群体组织开展学历职业教育,或者组织中长期技能培训,延长其职业教育链条,为今后农民从事此类工作奠定基础。

2对中青年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以突出专业职业技能的中期、短期培训为主,以第二、第三产业为培养方向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提高其就业能力。

3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则主要进行法律法规等引导性培训。根据现有文化水平,分别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

(三)增多培训学校,扩大培训数量

目前社会上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比例较低,而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本地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另外一类是进入城市,参加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但这类所占比例很小。鉴于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具规模化,且是一个分批次,逐步转移的过程,有必要在准确分析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增多培训学校,扩大培训数量。

因此在保留原有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城市中的职业技术学校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而不仅仅局限在农村。根据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需求,适当地对培训项目进行扩充,加强对高新农业与高水平行业的培训。同时也要拓展阳光工程的覆盖范围,逐步使阳光工程向山区或者偏远地区发展,使更多的广大农民受益。

(四)加强国家主导作用发挥

1建立相关法规,出台挟持政策。鉴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较多问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诸如培训政策,激励政策,企业使用农民工政策等,规范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健康发展。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阳光工程现行培训补助资金是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以地方财政为主。鉴于土地流转后出现的一系列新特点,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向城镇转移,丰富我国工人供给的结构,对于国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国家必须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给予农民以及培训机构更大量的补贴,成功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

3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条件下逐渐推开。政府引导而不包办,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同时,要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农民科技书屋等形式,深入农村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民家喻户晓。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金融危机建设
寒露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