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制作课上要处理好的四对矛盾

2009-05-13余晓珺张义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矛盾想象软件

余晓珺 张义兵

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其中,作品制作课是在软件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常用授课形式,如文本的加工表达、图像的设计处理等,都能够以作品制作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如何上好这种形式的课,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我认为,需要教师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

“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或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矛盾。为能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引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任务。

在网站作品制作之初,很多教师为了后期的教学进度统一以及管理方便,常常指定全班乃至全年级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制作。实际上,这个统一的主题不一定让每位学生都感兴趣。这样一来,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得不围绕教师的主题展开制作,压抑了自己的兴趣。时间一长,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拟主题,你会发现:NBA、音乐、动漫、游戏、魔术……甚至竞赛试题和某地区的民俗文化等,都可能成为学生的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中,学生会思路开阔,遇到不会的技术问题也会积极地解决。细到作品中的一幅图片、一种文字效果,学生都可能会利用所学精挑细选、精雕细琢。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自然也是高效的。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住他们共同的兴趣点,需要在课前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他们。

“模仿”与“想象”的矛盾

常听到教师们感慨现在的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长期的学习习惯、授课制度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包括我们教师,都可能是造成学生缺乏想象力的原因。那么,如何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1.允许适当模仿,引导发挥想象

模仿和想象是辩证的。模仿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创新也往往产生于适当的模仿之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能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按照教师的想法开始创造。有些学生并不是不愿意想象或不会想象,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设置想象的层次。在允许学生模仿的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把握提升能力的时机,挖掘潜在的、有方向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那些确实不知该从何下手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供样例,要求学生设计出与样例不一样的作品。这时,学生的想象就有了方向,而不会那么盲目。

2.适当“留白”,让想象自然展开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学会适当“留白”。一些教师从不吝啬授予学生知识,恨不得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马上都教给学生,生怕学生绕了弯路,浪费了时间,担心学生会“摔跟头”。可越是这样,学生越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思考,更没有想象和创造的机会。有些教师对作品制作课的驾驭就比较高超。如在介绍完图像的基本类型以及图像合成的基本常识之后,并不急着付诸软件进行图像合成,而是以Flash中的“七巧板”这一经典游戏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进入图像设计与创作环节。也为学生后期学习中把握兴趣、发挥创意提供了机会。

“技术”与“方法”的矛盾

在作品制作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困惑于技术与方法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我们知道,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就谈不上方法的应用,更谈不上灵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不能因为“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就完全抛弃了对技能的讲解,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谈技术就是“走老路”,在学生基础薄弱时,技术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在软件操作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个软件而谈技术。技术是分层次的:表层的技术是技能层面上的技术,比如作品制作课中一般选用的软件操作过程就是技能层面上的技术,即如何操作,怎么用;第二层是方法层面上的技术,比如不同软件之间的差异,同一类软件有何共性,不同类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优势,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各有什么规律等等;第三层是思想层面上的技术,是作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的技术。比如技术的迁移、技术的适应性。我们要把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升到动态选择和迁移适应的高度,使学生不仅学会软件的使用,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工具去操作,甚至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在几种软件均可的情况下挑选最适宜、最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生活中常会用到各种表格(如课程表、座位表、成绩统计表等),我们接触到的很多软件(如Word、Excel等)都可以用来编辑表格,但不同的软件适合编辑的表格类型不同。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共同的操作进行对比,设计恰当的任务让学生体验Excel对表格数据的计算、排序、分析的功能,从而感受到不同软件的共性和差异,在方法与思想层次上提升学生的认知。

“整体”与“局部”的矛盾

无论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都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作品制作课具有其独有的过程,尽管不同教材对作品制作环节的描述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分解为:规划设计、实际制作和评价修改几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相辅相成、互相联系。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制作,认为技术讲完了,作品做好了,这部分教学就可以结束了。这种观念常会导致人为地延长实际制作环节,而使规划设计和评价修改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任务应该注意从全局考虑。曾有一位教师想用一个例子把整本书的教学内容串接起来,但事实证明,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学生容易倦怠甚至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设置大小适度的任务,带领学生形成全局意识,比如:在制作作品之前如何规划,规划哪些内容;在具体制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制作完成后如何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全局观念。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雕细琢常常会让他们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课堂制作任务来不及完成。因此,合理分配时间,将重要技术实现后再去进行必要的修饰,是正确处理好整个作品与制作片段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

在我们的作品制作课堂上,上述几对矛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需要教师正确地去面对和把握。当然,在作品制作课的教学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好在,我们走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矛盾想象软件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禅宗软件
快乐的想象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软件对对碰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