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其师而信其道”说起
2009-05-12樊昌隆
樊昌隆
摘要本文从“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古语,导出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重要作用,并进而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情感因素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思想政治 情感因素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上一个最朴素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谓情感因素,最根本的涵义,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富有和需要美好情感的人,其授课的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师生间的美好感情,在教学中会表现出"爱屋及乌"的激励功效。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敬慕,也就对所授的课程抱有学习热情,并努力学习来增进和老师的感情以回报老师的爱。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若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敬佩信赖,有着美好的情感,那么他就会专心去听课,就会有良好的效果。相反,缺乏美好的情感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那样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
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倾向不良现象的影响,导致政治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一门说教的课程,学生的这种偏见,需要我们老师下大力气才能扭转。而扭转这种偏见就需要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和运用情感因素,在学生面前树立博学、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从而提高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情感因素呢?
首先,老师必须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佩服老师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学生尊重的首要因素。
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用情感因素就是要和学生好好搞关系,对学生要和蔼亲切,这样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对学生要亲切和蔼无疑是必要的,但决不是全部。我始终认为一个老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最根本的在于学生是否认可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教学水平一般,对学生亲切和蔼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充其量是一个好人,而不一定是一名好老师。在处理和学生关系的时候,不要忘记学生的身份和任务,学生是来向老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老师只有能满足学生这个最基本的要求,才能谈到其他,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一个老师必须对业务深入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博学的老师的形象,这样的老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印,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其次,老师要敬业爱生、平等民主、善于沟通。
老师的一言一行其实都看在学生眼里,记在学生心中,因此作为一名希望和学生建立融洽关系的老师,还必须爱岗敬业,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你只有切切实实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由衷的崇敬的情感,他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还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老师热爱学生,这是创造性地工作的前提,老师热爱本职工作,主要体现在热爱学生上,那些乐于奉献于教育事业并取得卓越成就被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都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只有老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老师所拨动。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老师也就越加信任,对老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爱就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内容上。老师正是用情感的潮水将知识的浪花冲向了学生思维的岸边。
老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政治老师而喜欢学习政治老师,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沟通是建立良好融洽师生关系的桥梁,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必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融洽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师生可以更好的进行情感交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经常性的融洽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与期望,就会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老师的要求、期望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而师生情感冷漠、隔阂,即使老师有合理、适宜的期望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其前进的动力。故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与学生间的情感多沟通,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4页)
再次,老师要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讲究批评方法,做到“良药不苦口”。
老师总是避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批评。虽然我们教育教学中要以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但也要充分运用批评这一外部强化手段,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转化为积极因素,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运用批评的手段时却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要提高批评的艺术性。批评学生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时刻不要忘记批评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学生改正错误,走向正确,因此在批评学生时,老师表情应自然、态度要温和、富有人情味,说理充分、语言确切、恰如其分,不夸大、不上纲、不讽刺、不挖苦,当然也不护短,教育要深刻。虽然不声色俱厉,却能触及心灵。
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叫人措手不及,如果处理得不得当,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冷静,不要激化矛盾。一次上课,一名学生多次讲话,不听讲,老师多次提醒他,他可能感到老师多次说他,没有面子了,就很无礼的说:“你有病啊?”一个老师被学生当堂说有病是很尴尬的。此时,如果声色俱厉的批评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就会激化矛盾。老师看了他一眼,说:“如果你认为我这样做是有‘病,那么我为我的‘病感到自豪,我认为我的‘病越重越好,这样有‘病的老师越多越好。”这时候班级其他同学为老师的这番话感到高兴,在班级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对那名同学的压力,他不再说什么了。课后老师同他进行了沟通,他承认了错误,在后来的课堂上,他表现一直很好。
教师批评学生无不出自教育之目的,但要有重量级的“含心量”。当然,批评要得法,要有高超的艺术性和浓厚的感染力。这样,才有说服力、接受力和纠错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情感因素,才能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