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质疑释惑中提升学习效能
2009-05-12严万琴
严万琴
摘要质疑是学生进行之探究的手段之一,在初中生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注重学习方法教学,让学生善于质疑、重视多变习题训练,让学生提高质疑,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质疑能力 教学情境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具有能动探知生活、自然奥秘的社会个体——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各种疑问,寻找各种答案,提升生存技能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求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学习解答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养成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学生提出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由此可见,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主动、积极进行质疑是学生能动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质疑的良好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需要解决的热点课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地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应,本人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导向走向发生了偏差,往往“变味”“走调”,未能将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进行很好的体现。许多教师总是利用问题层层设问进行教学,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有限。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轨迹进行机械、重复的知识学习。学生好问的天性,质疑的能动性被抑制,阻碍了学生良好思维学习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明确提问是学生的权利,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激起学生主动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将“质疑”这一有效教学手段贯穿到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出示时钟和风车进行转动的丰富画面,让学生能够对旋转的知识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印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初步概括出风车和时针转动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旋转、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定义。这时有不少学生提出如:“时针在旋转,哪个是旋转中心?”、“风车的旋转角度是多少”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要给予及时、恰当、肯定性的评价。这样,就能一下子就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激发。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抓住有利教学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相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的教学方法,对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让学生善于质疑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能够进行有效质疑必须建立在掌握正确质疑方法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能够从有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出质疑的关键,提升学生对问题内容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找出“疑点”。疑点是问题有效解决的关键,是学生进行问题剖析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等。如,在教“对称图形”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联系和差异处”进行有效的质疑,如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们有的图像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充分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探索,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进行筛选,把握质疑问题的实质,学会质疑的关键,达到学生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其次,教会学生进行释疑的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质疑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只在活动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解答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以后的知识,解答问题中,逐步领会问题的深刻内涵,的出街问题的良好方法。例如在讲解“学校有一块300米的跑道在比赛跑步时,现有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他们两人同地出发”的设计路程追击问题的问题教学时,教师提“(1)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下转第96页)(上接第87页)经过几秒两人相遇;(2)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第一次相遇;(3)乙先出发5秒,然后甲开始出发,问甲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发现这类应用题时学生所熟悉的操场环形跑道进行追逐和相遇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发现第一、二两个问题是同时同地出发的相遇和追及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不同时出发相遇和追及问题,学生根据相关的公式,进行分类解答,能够很快得出问题的答案。
3 重视多变习题训练,让学生提高质疑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质疑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进行教学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打破“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和开放性题进行教学,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针对分式的值为零时,在得到答案这一情况,教师对学生“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不是理解的实际,进行了如下变形:1,当x=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分子为零时x=);2,当x=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时分母为零因此要舍去);3,当x=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此时分母可以因式分解为,因此x的取值就不能等于6且不能等于-1)。教师通过对分式的有效变形,使学生可以对分式的意义的理解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益最大化。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选读.
[2]郭慧杰.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
[3]何建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