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09-05-12刘海兵
刘海兵
摘要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的问题,具体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提出此问题的研究背景;二、着重探讨音乐课堂引入媒体教学的价值;三、实施问题注意。
关键词音乐课堂 媒体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所谓“媒体(media)”又称媒介、媒质,是指通信的中介手段。人们常提到的“大众传播媒体”是指广播、电视、出版物、电影等。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将多种数字化信息综合起来,构成的一种全新的信息表现手段。这种信息表现手段具有一种将文本、图形、语音、音乐等静止图像和动态影像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相融合,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
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于一份同样的学习材料,如果单用听觉记忆,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3天后则下降为10%;如果单用视觉记忆,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2%,3天后则下降为20%。而如果采用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记忆方式,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85%,而3天后仍可保持所记忆内容的65%。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易于影射人的视觉听觉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知识难点,促进学生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实现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呢?
2 音乐课堂引入媒体教学价值探讨
2.1 创境激趣,营造情感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基础,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在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只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音乐内容发生了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促其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有效的美育效果,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教学欣赏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子演奏曲《早晨》一曲时,可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恬静的“春晓图”:在一片葱翠茂密的树林之中,万籁俱寂,晨曦微露透过林隙洒落到树林地面,此时偶尔从树林深处传来一两声的鸟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正当学生的思维沉浸于画面之中时,笛声悄然响起,“请欣赏笛子独奏曲《早晨》”的文字渐渐闪现而出,随后这一行字幕又化作了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如此前景导入,在笛声所创设的意境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乐曲的深化体验理解之中。
2.2 开阔视野,增长音乐见识
教学实践表明,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媒体教学,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见识的作用,尤其表现于欣赏课的教学之中。如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时,其中有一段关于杨子荣的《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的片断,教学时,笔者紧随画面补充讲解了有关京剧人物中“生、旦、净、丑”等四大角色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青衣”、“花旦”、“刀马旦”、“花脸”、“黑头”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此,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2.3 深化功能,优化提高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节省大量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深化教学功能,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在节省时间方面,可举一个例子来说。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一定的板书和习题设计。教学前,如能将这些内容事先设计于投影片或课件之中,具体教学时则可减少课堂上板书和当堂抄题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2.3.1 利于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生活经历所限制,加之有些音乐作品的内容较深沉,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加以充分表现。此时,若能引入具体的多媒体技术,则有助于教者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解,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例:对于学生较为熟悉的《卖报歌》,很多同学会把“啦啦啦”的衬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出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如此则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和作者对旧社会强烈的憎恨与抗议之情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具体作品分析时,可播放一些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创作背景。
2.3.2 能准确表现作品的体裁和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像一些需要齐唱、轮唱、合唱的歌曲,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具体教学时,若只由教者一人示范演唱,很难表现出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此时,若采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手段,则能准确地表现出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出其音乐形象。
2.3.3 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下转第47页)(上接第42页)教学实践表明,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媒体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能有效强化刺激,直观显示知识重难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教学《太湖美》这首富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地方民歌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有感情地表现出江南民歌秀美、流畅的风格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具体教学时,笔者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歌曲,并根据歌曲旋律的高低变化,运用波浪线“﹏﹏”作标记,帮助学生欣赏歌曲的旋律美。对于一些难点句段中等某些装饰音的理解,教者则制作了一些特定的动画片,从而加以特定色彩的比较和细腻甜美的唱法的演示,同学们结合课件展示的江南水乡美景图纵情歌唱。如此形象直观设计,把形象与音乐进行完美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之感,并通过教者的教学引导,学生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较好地理解了歌曲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4 想象创造,展现音乐魅力
音乐中饱含着情感,充满着想象,这情感的源头在听众的心中,这想象的翅膀生在欣赏者的身上。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例:教学歌曲《军民大生产》时,在教者课件出示军民大生产的场景,深刻地感受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劳动生活素材,为这首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词。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高涨的热情之下,同学们积极创作。他们将创作好的歌词通过大屏幕和全班同学共享:有的是描写大扫除时不怕脏、不怕累的场面;有的是赞美家乡的风光,为家乡旅游事业作宣传;还有的是描写军民同心、携手抗击洪水的情景等等,成功创作的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2.5 网络学习,培养研究能力
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下的网络环境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音乐的能力。所谓“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调查、尝试、说明和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表明,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优化的学习条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为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提供了更理想的环境。
3 音乐课堂引入媒体教学实施注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一件进步而有意义的事情。它顺应了时代教学的要求,切合了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其更加充分地体会到音乐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提醒的是,对待多媒体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中心,要切实把握好“适时、适度、适当”的教学使用原则,切不能因为一味赶潮流,为使用而使用,而出现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的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和因媒体过度使用而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而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现象。如此不但不能起到“增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制约。这也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1992.
[2]方玉梅.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