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对话形式与习惯
2009-05-11邱建平
邱建平
广义的对话是指一切存在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狭义的对话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和影响,包括个体自身心灵世界的互动与交流。
人是不能脱离周边的人及环境而存在的。在班集体中,任何一个学生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周围的人及身边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相互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广泛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产生对话,特别是在与父母、老师、同学三者间相互交往与对话中不断发展其品行。
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形式与习惯,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着力。
一、互换角色与同学对话
同学间因有相同的经历和生活经验,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处在一起常常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对话的管道是畅通的,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而非正式群体之间有着明显的排外性,常因意气用事而发生矛盾、纠纷、冲突。遇到这种情形,笔者便用心引导双方要冷静,不要冲动。想想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想想对方的立场、观点是否也有正确的地方。这样,双方的心理就会得到新的平衡,创设机会让双方重新对话,问题就能得到合理或较合理的解决。
我们常常训练学生专心诚意地倾听别人说话,让对方把话讲完,不随便插嘴,更不卤莽打断对方的话题,这是对对方的认同与尊重,也是对对方话题的思考与应对,是双赢与共生。对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要由衷地感谢和赞美,从而激发同伴与自己对话的热情。这样,有助于相互同情、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敞开心扉与父母对话
一般情况,进入初中,因生理发育带动心理变化,学生萌生出叛逆的态势,男女生都会出现随时引爆的“火药桶”症状。在这种情境下,对父母而言,面对已步入青春期的子女,如果管教方式不当,从儿童时期的盲目溺爱,到此时“恨铁不成钢”的唠叨与指责,甚至当众不留情面的怒骂,更会随时点爆“火药桶”,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必然发生。
面对这种情形,笔者常通过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如“平等对话尊重孩子”,“心平气和靠拢孩子”,“减少唠叨支持孩子”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与父母对话。
学生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可以选择与父母沟通对话的方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地关闭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并且这种感觉会感染对方。父母是永远的父母,即使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孤陋寡闻,可他们过的桥比子女走的路还长。做子女的应敞开心扉,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将自己的隐私或以口头形式,或以书面形式,开诚布公地呈现给他们;父母在充分了解子女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欲望与需求时,必能尽心尽力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亲子对话渠道就能畅通无阻,家庭就能和睦,子女就能健康成长。
三、反思性自我对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把“我”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的。这种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即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与明天的“我”的对话,是作为未成熟者的“我”与成熟者的“我”在思想、情感、认识、价值观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使“我”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积淀立足社会的能量,生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不断地反思,这一切的进行,都是在自我对话。而学生的自我对话是发生在个体心灵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引导使之朝着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呢?这是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指导的。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睡觉前自省:想一想,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比前天呢?这样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优点,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事、学习。
由于处于心理断奶期,学生间或亲子问常发生言语或肢体的纠纷。这种纠纷缘于冲动,冲动的根源在于看不开,为物欲、为情欲、为面子而看不开,进而从内心产生情绪化的冲动,使人难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做出非理性的举动。班主任要经常启发学生心平气和地、冷静地反思物欲、情欲、面子等问题,自言自语地做出理性的取舍,就会看得开,就会减少或不会与他人发生冲动之举。人生就是要从好的方向去想、去做,不要老想坏的那一面。坦然、包容,是结束痛苦的最美丽的句号。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解决问题,那只有副作用;一遍一遍地疑这疑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当然,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也要讲究艺术。如果班主任总是一厢情愿,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在倾听,只是滔滔不绝地讲道理、谈理想,把学生弄成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样的对话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班主任的对话形式与习惯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对话品性。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形式与习惯,对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生存教育,人人都必须接受,方可终身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