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课改,教师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2009-05-11韩容梅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交流

韩容梅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场变革,处于改革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尽快适应新课程。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行自主合作学习

谁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方案、设想,都会化为灰烬”。要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应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本身要真正改变观念,不能代替包办,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还要摒弃“题海战术”的心理:认为只要学生见得多了,就不愁碰不到与考试相类似的题目。教学中要适时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交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成功,品尝失败,从而得到提高和进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得放下架子,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如此坚持下去,可能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会完不成,显得不那么尽善尽美,但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阔活跃,学习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开发,思维空间会得以打开或舒展,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人格就能正确形成和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现代教育观:“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明白,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实现。通过创设自由、宽松、民主的环境,让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正确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劳而无功”,但是“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感受到,而只有学生自己探索和感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通过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对学习有了内心的体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改变传统狭隘的教材观,树立大课程观念

以往,教师的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教育”成为知识传递的别名,教师只是依据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中圈定的课本知识按计划传授给学生。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学到的知识都忘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进行的教学的真正成果。”这很精辟地点出了传统教学意识的狭隘之处,而新课程就将大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及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更多。教学不再是忠实地实施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就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利用新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开放式教学还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

四、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真正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和谐

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双向式”的平等师生观。因为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事。是师生思想、感情、知识的交流。如果这种交流不是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那么就不能产生很好的交流。就像一个有落差的水流,上游的水可以流到下游,而下游的水靠自身的力量永远无法流到上游,下游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交流显然是单向的。而如果在一个平坦的水域,只要你投下一粒石子,水就可以互相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如果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心里没有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也才会在思维双向的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改革就是要在尊重每一个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的同时,促进更为科学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之间的与集体之间的差别,而且还要欢迎这种差别;把它们看成是我们生活丰富多彩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更要小心翼翼地保护有些想法特别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会有些比较“怪”的想法。其实他们的怪念头有的恰恰极富创造性,但往往混乱不清。作为教师就有责任保护他们极其可贵的创造力,爱护那些创新的萌芽,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开启他们的心智。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更富有逻辑性地表达问题,也才会有创新和创造。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教学方式要变,学习观念更要变,学习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新教材下的教师必须练得一身硬功夫,既具有扎实、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通晓多领域常识。否则,一旦涉猎到非课本知识或非专业知识,即捉襟见肘或盲无所知,是决难得到学生信任,决难胜任新教材的教学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做个头脑聪慧、功底扎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者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做法,尽快适应改革的需要并进而推动改革的进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方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