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09-05-11李少松
李少松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正确面对现实。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结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运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轶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1分清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要重在帮助他们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一种创新态度。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这样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努力,只有师生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