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009-05-11王书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考试题分数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从分析全国各地高考状元的考分入手,说明现行高考试题过于偏难,并分析了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建议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并以此为突破口,让素质教育逐步取代应试教育。

[关键词]高考难度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06-04

[作者简介]王书金,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高考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对学生、家庭、社会来说,怎样突出其重要性都不过分。中国的青少年,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目的就是考上一个理想的高等院校,以求在一生的发展中占据较高的起点。为此,30年一成不变的高考,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作一些相应的变革。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推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因为高考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不考的,教师就不会认真教,学生也不会认真学。高考分数不仅是学生和家长们唯一的追求目标,也几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检验标准。其余诸如素质教育等关系到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学校不会操心,学生更顾不上。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在这个时代潮流面前,很难想象高考可以作为一个“孤岛”而置之度外。显而易见,不与素质教育相融合,中小学应试教育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动。高考忽略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就不可能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笔者认为,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是降低应试教育负面影响,以素质教育逐步取代应试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现行的高考试题难度分析

以近三年的各省高考状元分数为例,看看高考有多难!

2006年,除广东、海南以及青海(资料不祥)外,其他27个省市,文、理科试卷满分均是750分。各省市文科状元平均分666分,与满分相差84分。理科状元平均分是694分,与满分相差56分。全国文科状元最高分是692分,与满分相差58分,最低分是575分,与满分相差竟达175分。理科状元最高分是717分,与满分相差33分,最低分是585分,与满分相差165分;2007年,28个省市(不包括上海、海南)文科状元平均分665分,与满分相差85分。理科状元平均分703分,与满分相差47分。全国文科状元最高分691分,与满分相差59分,最低分是627分,与满分相差123分。理科状元最高分是718分,与满分相差32分,最低682分,与满分相差68分;2008年,24个省市(不包括上海、海南、江苏等)文科状元平均分662分,与满分相差88分。理科状元平均分699分,与满分相差51分。文科状元最高分695分,与满分相差55分,最低分632分,与满分相差118分。理科状元最高分717分,与满分相差33分,最低分668分,与满分相差82分。

以上数据显示,各省市状元与满分尚有一定差距,其他一般考生与满分的差距就可想而知了。应该毫不夸张地说,考生目前这个成绩的取得,已经是超负荷、超常态、竭尽全力,牺牲了原本属于体育、娱乐甚至正常的睡眠时间,并经过各种题型的千锤百炼才取得的。尽管这样,他们的绝对成绩并不理想,其原因不是学生努力不够,而是考题太难了!考题太难,给学生的一个直觉就是自己没学好,否则不会有那么多题答不上、答不好,还需要更刻苦地努力,从而造成身心进一步透支。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的高考试题偏难,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中国众多的普通百姓来说,再也没有比高考能更直接、有效、快速而又显著地改变前途和命运的事情了,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独特景观。由于录取人数的比例很低,当时的高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需要较严格的选拔机制,再加上为了消除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矫枉需要过正,高考分数需要拉开档次,试题偏难就在所难免。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毕业后成了普通劳动者,甚至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考试题偏难,对中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降低高考试卷难度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二、高考试题偏难的弊端

弊端之一,使学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智力游戏之中,无暇它顾

高考试题不仅仅是难,而且还比较偏。这些年陆续有一些高校做过试验,结果大致相同:资深的数学教授做数学高考试卷,成绩勉强及格。而资深的文学教授看起语文试卷来,往往是一头雾水,想及格也不容易。这些学问家在做了多年的学问以后,忽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做本专业高中水平试题的学问,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目前高考是一考定终身,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唯以高考分数为准。高考是硬性的指挥棒,在这个指挥棒下,什么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什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都显得很苍白,没有说服力。为了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教学的目的变成了应试,学生的各种能力变成了简单的应试能力,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世界被肢解为一张张试卷。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机械地记背、重复地劳作,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智力游戏之中。

现在的学生很苦,苦到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兴趣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天真、活泼、快乐的童年,每天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苦,从小学开始,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往返于学校、辅导班和家庭之间。中学更不用说,初中的孩子白天在学校学习一天,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高中的孩子没有几个人过过完整的节假日。长春某研究所2006年的调查显示,6~18岁青少年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的达60%。学校老师也知道孩子的苦,但是为了孩子们的成绩和自己的工作业绩,也像学生一样不辞辛苦,给学生们加码加压,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捏细了揉碎了含化了,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学生,再把各种各样需要掌握的需要记的需要背的反反复复加以练习,再为学生们在正常作业之外准备一套又一套的全国各地各年各类型的试题册,几天一小考、一月一大考地检查学生的努力效果并加以改进。

学生的确需要学习和掌握教材提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加以运用,而且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但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对所学知识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运用,而是要加以灵活运用。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显然大幅度地提高了难度。以数学为例,一位资深的数学教授曾经说过,初中教学内容包括高中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和运用并不难,但考题的难度却可以做到无穷无尽。因此,目前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说,就是叫学生们做智力游戏。这种智力游戏往往是:一道题按基础知识有若干个切入点,只有几个切入点是有效的,进入某个有效切

入点后,再绕几道弯,每道弯上再有大量的无效的切入点,如果你能侥幸地避免多次岔路口的错误,那你最终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了。这样大量的难题,如果你没有做过,任你有多么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多么智慧的头脑大都要一败涂地。前面提到资深大学教授做本专业的高考试题成绩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

弊端之二,它扼杀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灵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办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而且创新精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绝不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们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需要他们多看多想多接触大自然,需要他们有自己的爱好,需要他们有比较广博开阔的视野,需要他们花很大精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认真研究和思考,需要他们自己动脑想和动手做,而这一切与应试教育都是格格不入的。

应试教育无法给创新精神留下发展空间。相反地,创造力强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高考分数,会遭遇高考的“逆淘汰”。上海学生王楠子在国内读初中时被认为是标准的差生,出于无奈,家长把他送到美国,只是希望他能把书读下去。现在即将大学毕业的王楠子,在动画领域取得了成就,在SAYTEK全美动画比赛中获得了个人组冠军,国内的“水泥脑袋”国外变天才。无独有偶,山东考生潘立群曾获得过中学生创新国际大奖,有着“创新少年”的美誉,然而在前年的高考中却因为成绩不理想,只有填报专科院校的资格。在其他十余家知名院校对他关闭本科大门的时候,山东大学在最后关头破格录取了他。我们应该为潘立群感到庆幸,我们更应该为山大的不拘一格选人才而叫好。但是其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怎么办?潘立群这样的幸运不可能得到复制。

弊端之三,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但也一直是教育界的空头支票,说得多,做得少。因为如果认真搞素质教育,就会在高考中吃大亏。南京市这几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一些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吸引了全国同行到现场观摩研讨。但是2005年南京市高考却遭遇了滑铁卢,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成没用的花架子。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学到升学率高的县中学读书的学生多了,各学校终于也乱了方寸,普遍增加了课时。素质教育一碰上高考,马上就败下阵来。其实,不注重素质教育的后果早已显露出来。国内有人统计了1999年~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国内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的论文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上年年大丰收,一批一批地拿金牌,但中国的科学界,不要说从没得过诺贝尔奖,甚至连在国际上真正领先的成果都少得可怜。谈及中国为何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问题,钱学森先生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中国的英语考生考TOFEL和GRE分数高得叫人咋舌,但这些高分中的很多人去了国外却无法自由地与老外交流。应试教育造就出来的最强的素质就是应试。

高考试题偏难几乎是素质教育的死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孰优孰劣,早有共识,不少高校教育专家都呼吁过,考分高低说明不了多大问题,素质全面、眼界开阔的学生后劲更足。但是专家们再明白素质教育的好处,也是枉然,因为他左右不了怎样高考怎样招生。其实,家长们又何尝不知素质教育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家长们更清楚,高考是按分录取,假使高校大门都进不去,何谈接受素质教育!

弊端之四,不利于考生择校

2006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发表过评论,指出国家长期特殊支持北大和清华以及各地人为助长北大、清华“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这两位校长对长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浮躁的社会文化表示不满。由于高考试题偏难,考生之间分数差距比较大,再加上北大清华采取零批次录取的办法,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大学选择。高考分数最高的一批人都涌进了北大和清华。别的学校,就只能招收分数上二流以下的学生了。北大清华在某些领域是一流的,但也有好多领域水平并不一流。其他国内一流大学的某些专业并不比北大清华差,甚至比它们强,但生源上远不及北大、清华。

三、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几十年一直在努力,几代领导人都很关心,但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大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考这个指挥棒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不改进目前的高考现状,素质教育就难以推进。

素质教育对人生非常重要。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决定人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要占到80%以上,智力因素只占不到20%;人的学习成绩,只是智力因素的一小部分。而目前的高考制度,却凭这个学习成绩一次性地决定了人在未来职场中竞争平台的高低,显然不合理。高考和招生需要全面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高考是硬道理,它的指挥棒指到哪里,中小学的教育甚至幼儿教育就会跟到哪里。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高考的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笔者的主张是: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让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同时予以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以此来逐步减少和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前面说过,考题偏难,学生即使竭尽全力,也考不到一个较理想的分数,学生就误以为自己没有学好,努力得还不够。其实学生考分不高的真正原因是考题太难,只有大幅度降低试题难度,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才能消除学生觉得自己没学好、努力不够的心理,也才能够真正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当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一个快乐健康又没有太大学业压力的童年。

二是有利于从小培育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应以鼓励为主,这是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形成的共识。笔者曾接触过一些高中学生,他们是重点高中班级里的中等学生,每次模拟考试不及格对他们来说已是常事。在已经很用功的前提下,还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考试分数,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一谈到学习

就自卑,觉得自己脑子笨,年轻人的勇气和自信受到很大挫伤和打击。相反,如果每次考试他们能得到一个较理想的分数,勤奋得到了回报,无疑就会增添他们的自信和从容。应试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大敌。在目前还不能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降低高考难度,给学生多留出一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三是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从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1年,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也走过了二十年。在两者相互伴生和博弈的时代,高考应试始终处于绝对的强势,而素质教育则处于明显的弱势状态。高考和素质教育是相互对立的,此消彼涨。尽管人们已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考入名校,一直是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追求。因此,不打破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强势,素质教育就永远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使高考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各高校录取时再参考一些素质教育内容,这或许能够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一强一弱的格局。

四是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目前的北大、清华享受了太多的优惠政策,其他高校难以望其项背,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国高考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幅度降低难度,至少在高考分数上,无法将好学生拉开档次,使得国内其他一流大学也能录取到至少在分数上与北大、清华不差上下的学生,打破北大清华一统各省高考状元的局面。这样做的结果,起码在招生环节上,提升了其他一流大学的竞争力,有利于高校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

五是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因材施教

其实用高考分数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是极不科学的。人的能力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人长于语言,有人长于管理,而有的人具有艺术天赋,有的则有计数才能。人的能力并不完全表现为现实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潜能或能力倾向,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一个人如果没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倾向,即使是给予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也难有大的成就。反之如果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倾向,经过学习和训练就容易取得优异成就。高考是对青年学生的一种普遍适用的筛选方法,它不易太严格,如果太严格,必定会阻碍一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获得进一步开发潜能的机会。其实教育的真谛之一,就是把人的潜能都充分挖掘出来,因材施教,把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服务于人类社会。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考试题分数素质教育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