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的再思考

2009-05-11曾凡勤丁洪浩梅士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学农科农业院校

曾凡勤 丁洪浩 梅士伟

[摘要]高校合并过程中,一批高等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成为高层次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中,必须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依托综合性大学的资源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67-04

[作者简介]曾凡勤,丁洪浩,梅士伟,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林长春13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基本思路,对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进行了合并重组,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被并入了部属或地方所属综合性大学之中,成为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体制、农学类学科专业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使农学类学科专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思考综合性大学中农学类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对于高等农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合并模式

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共有46所高等农业院校(含科研院所)进行了合并,除组建农业大学6所(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一批多科性大学外,有17所高等农业院校(含科研院所)合并组建或并入13所综合性大学。其中,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5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8所(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延边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北华大学、宁夏大学、长江大学)。这13所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类学科专业,其组建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地方农科高校以规模求发展,联合其他行业院校合并组建新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合并前,农业院校普遍规模偏小,与本地其他同等规模高校合并组建新的综合性大学,使高校布局的合理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如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延边大学由延边农学院等5所高校合并组建,在全国地方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当中也走在了前头,合校后延边大学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其农学类学科专业也得到了重点建设。其他如吉林林学院等4所高校1999年组建北华大学,湖北农学院等4所高校2003年合并组建长江大学,均扩大了办学规模,改善了地方高校布局结构。

二是因管理体制调整,农科院校改制进入综合性大学。如原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由农业部和甘肃省合办,2002年并入兰州大学,组建成立了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军需大学原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2004年并入吉林大学,组建吉林大学农学部;2005年,原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属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了西南大学。这种合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农业院校的特色,如合并后的兰州大学在全国部属重点综合大学中首家设有草业科学专业;吉林大学合校后不断加强五年制兽医专业建设,使该专业列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学科方向。

三是强强联合,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高校合并不仅是改善布局的需要,更是做大做强的需要。贵州农学院1997年并入贵州大学,广西农学院1997年并入广西大学,宁夏农学院2001年并入宁夏大学,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强强联合。特别是1998年,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4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上海农学院1999年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使这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高校合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经过调整,这些具有农学类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与其他农业大学一道构成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新型布局,不仅拓宽了原院校的学科门类,而且为农学类学科专业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对于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以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为代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9所重点农业大学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顶尖方阵。

二、现阶段影响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的因素

目前,经过合校后一个时期的建设,13所综合性大学渡过了规模扩张、学科整合的时期,进入了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新问题和新的影响因素也因此而出,影响到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各高校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农学类学科专业地位不高

1、地位较低。我国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封闭的小农经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社会普遍认为“农业等一落后生产力+贫穷”,“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等一低水平院校、学科专业”。这些观念严重限制了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作用和地位与农业大国的需要不相适应。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涉农(含林业)高校占高校总数的比例仅为6%,不仅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不相称,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涉农(林)和近农(林)专业学生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独立设置的农(林)本科院校中已不到40%,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比重更低。在上述13所综合性大学中,共设有26个农学类学院(含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学院等),平均为每校2个,远低于其他学科门类。另外,从就业来看,当前农科专业毕业生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矛盾。

2、招生困难。这是困扰农业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发展的突出难题。农学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同时,农科专业与相同水平的其他工科、医科等专业在录取分数上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少,多数学生为调剂录取。调剂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教育任务很重,希望转往非农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为缓解这一困难,少数综合性大学不得不在学院和专业名字上做文章,改变学院名称;或在专业名称上弱化“农”字,如将植物生产类的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本科专业整合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动物医学类专业整合成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或整合成生物科学类按大类招生。

(二)学科水平差距较大

综合性大学组建后,获得了国家和所属省区的重点建设投资,这使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211”工程、“985”工程资金支持下,各高校投入专项经费,改善教学科研条件,通过重点建设,农学类学科水平显著提升。但与综合性大学其他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相比,农学类学科专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整体偏少,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幅度小。纵向比较来看,以重点学科为例,1988年,合并

前的浙江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和解放军兽医大学(军需大学前身)等3所学校拥有5个农学类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拥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增加到6所,学科数量达到11个,但仅有浙江大学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他12所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农学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形之下,单独设立的农业院校中拥有农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院校则达到了14个。在2007年国家批准的重点(培育)学科中,有19所高校的农学类学科入选,综合性大学仅有西南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的农学学科入选。另据统计。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13所综合性大学的农学类学科只有12名教授入选,远低于这些学校的其他学科。另据武书连的研究排名,在2008年,中国大学农学30强中,仅有7所综合性大学人选,而且仅浙江大学和扬州大学进入农学前10名,且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9位。与其他单独设立的农业大学相比,其学科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三)校园文化融合程度低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的。大学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综合性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专业尽管经历了结构层级的重组和制度层面的整合,但在文化层面与综合性大学的核心学科专业及其他学科专业之间具有很大差异,这种文化的融合需要更长的时间。参与合并的高等院校互相之间因为发展历史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定位性质不同,校园文化也不尽相同,在合并后必然会产生校园文化之间的不适,甚至是校园文化之间的冲突。尽管浙江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等的前身高校之间同根同源,但在几十年的独立办学中均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特色。合并之后,除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建成容纳全部本科学生的新园区外,其他大学仍属于跨校区办学,有的甚至是异地办学,这不仅给学校管理造成困难,也影响了学科整合和文化融合,同时不利于综合性大学的资源共享,体现不出综合性的优势来。

三、促进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学科专业建设理念

高等农业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是一个学科专业所能胜任的。建设高水平农学类学科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质量、速度、效益相协调,坚持调整、改造、提升相协调,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相协调。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不断更新学科专业建设理念,不断增强国际化意识、素质教育意识和综合化意识,依托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农学类学科专业特色,大力以现代生物、信息、工程、医学等科学技术知识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创新,吸引农业产业化资金等社会资金建设农学类学科专业,加大对农科专业的投入,加强传统学科专业品牌建设,将传统优势学科做强。

(二)大力整合资源平台,积极创建新兴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综合一分化一再综合”三个阶段,综合化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大学强大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农科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学科布局调整,集中力量,以综合性大学理科、工科、医学等优势学科为平台,积极创新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三)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品牌优势,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综合性大学的品牌优势、校友资源,以及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国家投入的加大是农学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依托。要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加快教学队伍建设,努力引进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担当农学类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加快特色专业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求,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提升,对农科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必须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坚持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凸显“农科”特色。2007年以来,随着“质量工程”的实施,国家明显加大对传统专业和国家急需特色专业的扶持力度。据统计,13所综合性大学中有18个农学类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各省(区)也加大了对传统专业的重点建设力度。综合性大学必须抓住“质量工程”的实施。以之为龙头,带动传统农学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专业担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为此,必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转变教育思想、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构建农科人才培养的新型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应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适度控制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规模,提高研本比,提升办学层次。在课程设置上,应利用大学的综合优势,着力构建校级人文社科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底蕴。在学校招生时,适应科学发展综合化需求,积极探索按大类招生,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学费上给农科学生优惠,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农科专业。如浙江大学已对修读农学学位的学生免学费。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应利用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加大学生的科研训练。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农学农科农业院校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基础农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农科种猪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浅议多媒体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