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蒙顶
2009-05-07赵良冶
赵良冶
这些年,写蒙顶山的文章不少,其中不乏佳作名篇。本不打算添乱,又似乎心中欠然,蒙顶情结始终萦绕纠缠,不经意间便落下这个题目。
品味什么,自是蒙顶厚重博大茶文化。
天下茶林,独尊蒙顶,冠以世界茶文化圣山。圣山二字非自我标榜,而是天下公认。世界茶林盛会,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誉为茶界奥林匹克。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际性茶叶机构、各国政府茶叶部门、茶文化组织精英论道蒙顶,《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横空出世,确立蒙顶山为世界茶文化圣山。
茶叶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极闪光的一个亮点。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里边,惟茶可单独擢升为文化。进得皇宫豪宅,人得民居小院。几千年中华文明史,茶文化被大书特书。
蒙顶山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拔地而起,海拔千余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云多雨又多雾。山顶五峰环列,氤氲清幽,状若莲花,名上清、菱角、玉女、灵泉、甘露,既有仙家韵味又具道家风范。蒙顶山被许多光环笼罩:中国茶叶发源地,西汉吴理真在山中开人工种茶历史,唐时蒙顶茶启中国贡茶先河,甘露、黄芽、石花等名茶誉满天下;茶文化发祥地,从神话到现实,从历史到文学,从佛经到道学,从茶技到茶艺,竟囊括中华茶文化林林总总。
天下名山,各有灵性。登泰山祭天地神灵,朝峨眉礼普贤菩萨,拜武当敬三清老祖,临蒙顶为访茶文化。茶文化托起蒙顶山,蒙顶山藉茶文化跻身天下名山。
起雾了,五峰虚无缥缈。人行雾中,恍若仙境。
轻轻撩开淡淡的雾,吴理真身着葛巾麻衣,肩荷锄头,行于天梯、古蒙泉、皇茶园、甘露石室。此时的吴理真,俨然朴实庄稼汉。
中国第一茶人吴理真,被世人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大约源于典型的中国式爱情故事,七仙女田螺姑娘类似的美妙传说,顺理成章编排到他身上。蒙顶山麓,青衣江缠绵蜿蜒,山水相依相恋。好心的人们忙于牵线搭桥,为之物色到娇好善良的青衣河神女儿蒙茶仙子,成就一段姻缘。仙子带来七株仙茶,与吴理真携手植于五峰,随风化为满山茶园。河神闻知动怒,蒙茶仙子被逼循蒙泉返青衣江。一汪古泉,天上人间,引多少伤心人泪流满面。
蒙顶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饮之能治百病。五代时期,毛文锡在《茶谱》中讲述了一段传奇:一老僧病入膏肓,遇一仙人,言春分雷鸣,采摘蒙顶上清峰仙茶,以蒙泉水泡之,服一两能去百病,服四两即为地仙。僧人采得一两,服后沉疴顿消,不仅貌似三十之人,还“眉发绿色”,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优美的传说,让蒙顶鲜活灵动,各种文化的增光添彩,又使吴理真神秘莫测。佛家说他是和尚,为之披上袈裟;道家说他是道士,头上挽起发髻;儒家说他是书生,一把扇儿取代锄头。佛家追求茶禅一体,道家讲究清心寡欲,儒家崇尚宁静致远……不同文化对茶的感悟与注释,在蒙顶山和谐相处又相互渗透,共创了多元的茶文化。
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但亦真亦幻的传说,增添的是蒙顶茶文化的神奇与内涵。古人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蕴涵更深的玄机与真实。
清脆的锣声划破迷雾,已是雨过天晴,茶园春色一片。采制贡茶的队伍,沿天梯向五峰攀援。
七株仙茶,石栏围就,白虎镇守,石门上书:皇茶园。
采制大典开始,县令亲颂文书,晓谕天地,开启园门;采茶僧焚香净手,鱼贯而入,采鲜叶360片;钟磬齐鸣,佛经高诵,制茶僧满脸肃然,妙手制皇茶;待贡茶制毕,装入银瓶,县令用印封固。
贡茶从种植到采制有完整的制度。蒙顶山72寺庙,分工明细,各司其职。千佛寺管茶园,静居庵管采茶,大佛寺管制茶,天盖寺管评茶;僧人分看茶僧、采茶僧、薅茶僧、制茶僧、品茶僧,学有专工,各有所长。
年复一年,从唐朝天宝元年至清朝灭亡,蒙顶贡茶在隆重的仪式后,踏上漫长的进京之路,供皇帝享用和祭天祀祖。这一贡,足足一千多年。说得上中国贡茶的老祖宗。
不食人间烟火的佛家也不甘落伍,佛祖释迦牟尼跌落蒙顶,与皇家争享仙茶,将蒙山雀舌茶供奉宝莲座前。佛家唱经《虔诚献香花》中,从此添上“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的赞词。
蒙顶茶更多的是泽惠四方,造福天下百姓。
“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垛,高过绿色的山坡。雅州姑娘深深的情意,赛过蓝色的青衣江……”这首在西藏传唱几百年的歌曲《汉之茶》,道出藏族同胞的心声。千年茶马古道,镶嵌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连接蒙顶山和雪域高原。马帮铃儿叮当,背夫号子浑厚,边茶源源不断沿着古道,飘香千万藏家。北宋以来,中原王朝需要大批战马,应对北方民族挑衅;藏族同胞肉食为主,茶叶一日不可或缺。以雅州蒙顶山为中心,茶马互市人心所向,每年200万斤边茶运往藏区,架起民族和睦交流的桥梁。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大江南北茶馆叫得最响的招牌。这不,茶馆落座,耳边传来脆生生吆喝:来一碗蒙顶黄芽!从古至今,茶馆始终是老百姓的乐园。早茶,午茶,晚茶,一日三道茶。一碗茶,三五宾朋,听评弹金钱板京韵大鼓,道千古兴亡万家悲欢。
贡茶,佛茶,边茶,老百姓爱喝的茶。无论贵贱,不分尊卑,共同的嗜好,衍生出几多茶文化。
初识蒙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参加四川省组织的一次笔会。夜宿蒙顶,夜雨霏霏,被褥奇湿,难以入睡。披衣而坐,同处一室的文友,声情并茂为我背诵许多有关蒙顶山的诗词文章。
文人雅士嗜好品茗,对蒙顶茶情有独钟。白居易、刘禹锡、孟郊、黎阳王、欧阳修、梅尧臣、陆游、文彦博、文同等,虽终身未曾有蒙顶一游,却与蒙顶茶结下不解之缘。
蒙顶茶的清香甘醇在胸中激荡,文人们文思如潮,赞美蒙顶茶的佳作名篇喷涌而出。白居易视蒙顶茶为形影不离的老朋友,写下名句: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黎阳王对蒙顶茶推崇有加。赞美说: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文彦博直以蒙顶入诗,写出: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诗画俱佳的文同,认定蒙顶茶是巴蜀名茶之最,断言: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陆游亲自动手取水煮茶,愉悦之余吟道: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
当代文人游览蒙顶,亦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阅尽蒙顶沧桑的,当数蜀中诗人白航《蒙山品茶》中写的:
一千年岁月的甘苦,溶进一杯水里;
一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一缕茶色里;
一千年的芬芳,留在我的舌尖上。
……
开篇这短短几句,十分耐读,我曾反复咏诵,试解其意而不可得,只觉得怎么解怎么好。
历代吟茶诗文,一路放歌走来,品亮千秋蒙顶茶文化,也让人悟出一种哲理,一种境界。
茶事艰辛,吴理真累了,背依五峰躺下。这一躺就是两千年。其间无数荣誉无数封号加身,还被宋孝宗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后人在五峰修起天盖寺,大殿端坐一人,非仙非道非儒生,骨子里生生一个茶农吴理真。辛苦了。是该好好休息,何况在此灵山福地。
独坐天盖寺,茶姑奉上香气袭人的甘露,茶艺师舞起刚劲潇洒的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又是茶文化,身临蒙顶,举手投足间,总让人感觉它无所不在。就甘露这名儿由来,多少人争论不休,说是昆仑瑶池仙水、观音净瓶圣水、蒙顶甘泉之水的都有。其实,我倒觉得蒙顶种茶始于汉宣帝甘露年,想必古人以那年号为名儿,好教世世代代记住吴理真。
端起盖碗,顿感历史的沉重;轻轻一饮,满是文化的芬芳;细细品味,心中泛起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蒙顶茶贮积了太多的文化,汇聚了太多的历史,厚重有时也令人难以承受。除了反复诉说茶文化的灿烂悠久,是否更该静下心绪,将两千年的沉淀好好打理。君不见,英伦三岛无一株茶树,英国“立顿”牌红茶却享誉世界,年销售额超过中国茶叶出口总值;日本茶道,讲求哲理与艺术,注重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风靡东瀛;国内产茶之地,无不争相玩起茶文化这张牌,推介会文化节雨后春笋。蒙顶山啊,远不是闲适地诉说辉煌,而是如何顺应潮流,弘扬茶文化,光大茶品牌。蒙顶山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曾经拥有,更重要的是从厚重走向宽广,由历史走向未来。
纷繁浩瀚的蒙顶山,提出一个十分艰难又必须回答的题目,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品味一个悠久博大的命题:茶文化。
是该好好品味一番了,品出个中三昧,品出锦绣蒙顶!
责任编辑: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