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初探
2009-05-07陈国华
陈国华
摘要: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而课时却越来越少。提升实践中的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迫在眉睫。笔者凭借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试图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教学效率
效率是指"有效的因素",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率先提出。效率问题关系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衰。因此,我们要树立效率意识,提高效率,教师教学方面更应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树立效率意识。"学校教育质量的任何意义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率不高,设计再好的教材也只能束之高阁。"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而课时却在减少。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笔者凭借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试图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落后
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十分辛苦的,但获得的学习效果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却不成正比。许多数学教师持熟能生巧的古训,在初中教学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采取时间战术,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初中生学习必须依赖教师指导。学习能力的低下导致他们升入初中后无所适从,对一些数学教师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他们而不适应。
2 。部分新型教学模式不适用
目前,各地区初中倡导师生互动的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互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启发性差、学生讨论形式化的问题。师生互动在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其形而无其神。数学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宝贵的时间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上,而是在教师毫无启发性的问与形式上的讨论中流失了。
3。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兴趣差
由于一些数学教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外在的数学学习动力与内在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教育管理能力不强,许多宝贵的时间在教师整肃学生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中流失,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率。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育中,效率低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放在重要地位,所以立足数学教育实践,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此问题,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注重初中数学思维的教学
1。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不可能让学生见识所有的题型,作为一个高成效的教师应时刻把数学学科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学科。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去模仿,而是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有问有答,互动性很强,上课时间似乎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细品这些课,思维训练很少。高成效的数学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训练,将宝贵的时间不是花在活跃课堂气氛上而是用在训练思维的刀刃上。通过思维训练,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就会自然得以提升。
2。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
(1)教师教授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学生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而并没有消化信息。学生对数学知识达到了理解,一般就会接受该知识,而要想让学生达到思维的理解,学生必须消化信息。
(2)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机械记忆与模仿的方法,也能回答和解决一些问题,此类学生在考试中有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实际上他们对数学知识根本没有或者只是浅薄的理解。因此,要想获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就不能只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分数多少,而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程度,并做出综合判断。
(3)学生虽然接受了所学知识,但学习却可能是被动的,他们没有通过主动与积极思考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所学知识,对他们形成主动与积极的思维习惯极为不利。高成效数学教师不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接受或记住所学数学知识,应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提高数学教师自身数学与教育素养。
(1)数学教师的高素质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数学教师对数学与教学理解程度的高低也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数学理解深刻,但对教育教学理解不深刻或者对教学理解深刻而对数学理解不深刻的数学教师都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都不能有效的实施理解性教学。
(2)实现数学教学高效率,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与教学均有深刻理解,才能在课程的意义下认识数学,又能在数学教育的意义下认识教育教学,如此,既能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率。数学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数学与教育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同学花费的学习时间并不多,但却取得了好的学习结果,而有些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得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上、课下以及时间分配方面。
(1)课上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好的课上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其来源、区别和联系。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及时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就能改;其次,应教授学生充分重视时间的利用率,尽量在课堂上消化所学新知识;最后,教授学生在课上应该带着课前预习产生的疑问思考教师的讲解内容,而不是盲目记忆教师的讲解内容再次,学生在记笔记时应记教师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个人的心得体会以及容易出错和理解有误的地方,而不是抄抄例题和板书或帮助头脑记忆的文字。
(2)课下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下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和课后。课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思考,尽量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能在前一堂课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100÷(X+3)=1这个方程之前,教师就要思考,本题可能会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性质,并且两者可能混淆,因此课前就应该布置学生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上课时的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课后学习有助于巩固知识,因此,应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好的课后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勤于思考,及时复习,讲究劳逸结合等。教育学生对数学课上的知识要及时巩固复习;善于制订计划,如月计划、周计划、天计划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时间安排与支配有清醒地认识,使自己有一种紧迫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另外,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课题本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总会经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进取,逐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