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体态语言”解决摩擦力问题
2009-05-07刘景钢
刘景钢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在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引导、控制下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且,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于学习者来说,配合体态语言的视觉刺激往往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刺激要强的多,这就为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现以摩擦力这一知识点说明教师在授课中恰当的运用体态语言的好处.
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虽然初中接触过但在高中仍然是一个知识难点尤其是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
1.静摩擦力方向总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我们知道这种“相对运动趋势”往往是看不出来的,同时“相对运动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分析人行走时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为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做出如图1所示的姿态,并将脚做出夸张的“后蹬”和“前踹”的动作,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地面运动趋势方向的具体情境.只有学生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情境,分析思考问题才有了最原始的素材.
2.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吗?
由于对概念的表层理解学生往往忽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是“相对静止”与“相对滑动”即使教师不断的语言强化,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情境,往往在概念的理解上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可以用双手做出如图2所示的姿态.
如图2两只手相互压紧,有相对运动趋势以产生静摩擦力(此时可让学生模仿).通过切身感受,学生体会到两手之间已经产生静摩擦力了.然后在让两只手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运动起来,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是否一定运动,可如图3.一只手静止,另一只手在其上运动(此时可让学生模仿).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到静止的那只手同样受到滑动摩擦力,但是它没有运动.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吗?
如图4两只手相互压紧,有相对运动趋势以产生静摩擦力(此时可让学生模仿)通过切身感受学生体会到两手之间已经产生静摩擦力了,教师讲解静摩擦力的方向延手的方向然后再让两只手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上下运动显然与静摩擦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看到教师用体态语言展现物理过程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同时,用教师的体态来展现物理现象,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缩小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简便易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