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学院热招说狂热明星梦
2009-05-06建达
建 达
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超过4000人报考,最后只录取75人。绝大多数怀揣明星梦的考生遭受重创,很多人在发榜处痛哭。读到这一报道,心里挺不是滋味。我有点不明白,高考是国家统一行为,为什么电影学院的考试如此受百姓和媒体的追捧?难道选拔未来的明星比选拔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等专业人才重要吗?
电影学院每年招生,都会成为新闻,这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即有的人把影视明星看得很高,把出头露面看得很重。包括某些官员、某些机关,认知的水平也与年轻人中的追星族几无区别。如果单从娱乐角度看,倒也无伤大雅;但从引导角度看,却是有害无益。为什么?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方向。社会的指向、榜样,舆论的引导、推崇等,都要以人为本。每一个人,只要经过努力,都能发出光和热;每一个职业,只要社会需要,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年轻人要成才,不必非要当明星,当个好的技术工人、农业技术员也是刻苦努力的成果,也是社会非常需要的。
近日,团中央等评选出一批优秀青年创业者,堪称青年的榜样。这些创业者有的从国外学成归来,有的辞去公职下海打拼,有的大学毕业自谋职业,有的下岗后重新开始拼搏……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做不切实际的梦,不干不着边际的事,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开创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青年人,才是我们社会应该推崇的榜样;这样的奋斗经历,更值得媒体浓墨重彩地宣传。过度渲染明星,甚至连明星的吃喝玩乐都成为新闻的焦点,无形中助长了社会上的庸俗之风,掩盖了生活中真实的光芒,对青少年成长没有多少好处。
有人说,明星是媒体造出来的,这话有几分道理。其实,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舆论不断渲染的结果。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能使人们懂得文明的真谛、人性的真谛、是非的真谛,能使人们形成一个大抵正确的价值判断。假如引导有误,把非主流当成主流,把秕子当成稻谷,把娱乐当成政治,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偏差。这对年轻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电影学院的热招以及考生的喜怒哀乐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我们社会的某些毛病,照出了我们教育的某些欠缺——不当明星,还能当什么?没有明星,我们是否一样快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