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2009-05-06吴瑕
吴 瑕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如何教育学生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已成为各所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一门崭新的开发潜能、强化潜能的科学。它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与时事政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开发个人能力,确切精准地认识社会,在分析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可以修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应当围绕的中心,引导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经过搜索,确定长期职业定位。与传统的统一性就业指导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为他们制定各自不同的详细的职业规划,帮助其做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从具体的内容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涵盖很多不同方面,其中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工作坊,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宣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消除自身期待值与真实就业环境间的矛盾,就业实战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的心理干预,怎样进行笔试、面试、在求职技巧上先声夺人,如何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进行自主创业等等。
二、 从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看待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 专业匹配度不高
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终从事与自己求学期间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仅占到全体毕业生的30%左右。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专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资源决定,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一定都能够选中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其次,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量比例严重失衡,学生毕业后发现由于专业受限,就业面窄,而不得不选择其他领域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此外,大学校园对学生来说是广阔的提高综合素质和发掘个人潜质的平台,很多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发现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也许并不局限于所学专业内,毕业后自然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领域。鉴于以上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学生确立学科兴趣,让他们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帮助他们深入认识自己,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涉及的问题。
2. 就业自主性差
过去大家都认为,只要有名牌大学、优势专业的学历在手,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现在,辉煌的学生时代只代表过去,而成熟理智的选人标准更关注的是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未来的价值。此外,就业自主性差还表现在学生的就业技巧极其匮乏和择业态度的不端正。所有的简历千篇一律,对用人单位没有必要的了解,只重视个人利益而不关心单位的招聘要求,面试时准备不充分等,都是在就业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观,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主动出击,积极了解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掌握求职技巧,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内容。
3. 跳槽率、违约率较高,适应能力较差
由于高校普遍追求一次性就业率问题,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迫于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使得择业过程仓促、匆忙,无论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不能对自己从毕业到就业的整体过程做到合理规划。后果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没有仔细推敲自己的自身条件,更没有有效地考察、了解工作单位,没有均衡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情况下,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随意挑选一个薪酬、环境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造成“先就业,再择业”的普遍现象,而后在工作中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合适时再选择离开,这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出现高跳槽率和违约率的原因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毕业生的适应性较差,不能够协调好自身发展与单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较低。此外,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在遇到更优越的工作条件时不惜交纳违约金放弃原来的工作,也是造成违约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在就业前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潜质,了解目标行业,有计划、有目标、有信心地进行就业,不仅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培养人才的必备环节。
三、 探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课堂进行大众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涵盖面广,体系规模宏大,单纯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院系负责就业的个别老师很难完成。我们既需要一批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师资队伍从事专门的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各院系总支、思政人员、辅导员主动学习,积极配合,共同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创造机会,加强对相关部门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邀请校外专家前来开讲座,成立专门的研究室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随之,以“必修课”的形式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普及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会科学的方法,在了解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和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建立基本的职业目标,确立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
2. 拓宽课外教育形式,因地制宜进行个别教育
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特征。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千差万别,人生阅历和经验值也各不相同,我们需要做的是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只靠课堂教育不能有效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我们应当拓宽课外教育形式来丰富指导内容。例如,开设职业规划咨询中心随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迷惑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分析交流,帮助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各种探索性的工作坊开发学生内在潜能,锻炼自身能力;建立健全的评测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定期为学生进行人格、心理分析并找出变化原因。此外,工作中应当利用好各种学生社团来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校中的社团原本就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而自发组建的,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能力的作用。合理干预社团活动,在实践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关注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应当联合社会各界,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假期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感受“就业”,而对将来的就业实战做到心中有数。总的来说,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是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加人性化。
3. 分清层次,全程追踪,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展开,对其他年级学生没有开展前瞻性教育。因此,有不少学生反映,直到面临就业才能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悔没有及早了解社会,没有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致在就业工作中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做到广覆盖、深渗透,分别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不同阶段的工作,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择业提供目标和方向,才能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以四年制本科学生为例,首先,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水平,唤醒他们的职业起航观念,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培养式教育,通过学习、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渐建立起他们的择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抗压能力,树立起明确的人生方向。针对毕业生进行服务式教育,多为他们开展就业形势讲座、专场招聘会,教给他们相应的笔试、面试技巧,通过校友会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最终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与全社会的科学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