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5-06郝云霞

成才之路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

郝云霞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本文作者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职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要细心把握,责任落实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作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4.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及能力起点,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信息,给予讨论、交流及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场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通常,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处理,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并给以鼓励,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应用,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徐恩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郑勇.浅谈高中数学的学习[J].学术理论,2008(4).

(南阳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