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09-05-04倪彬李晓红
倪 彬 李晓红
摘要:隐性知识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文章从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价值入手,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对创造条件,提高个人隐性知识含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隐性知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146-03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社会,一个国家教育的先进程度将愈来愈取决于该国创新教育的先进程度。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知识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不仅是知识生产、创新的源泉,而且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源于其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一、隐性知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明确知识或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它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为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被波兰尼称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1)隐性知识是人的能力,它是依附在人头脑中的经验、技巧、诀窍和灵感等知识,它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并且难以形式化或难以沟通。(2)隐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它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者消解。它是伴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活动而出现的共生的附带觉察状态。波兰尼将其称作是“个体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3)隐性知识具有个体专有的属性。它是存在于组织中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4)隐性知识产生于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它可以通过工作经验而获得。
(二)隐性知识的价值
正是由于隐性知识的上述特征,使其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并非说明隐性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经过实践证明,隐性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类的整个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基础和向导。人类所用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之中,隐性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如果把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比做一座冰山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就是这座冰山隐藏于海中的部分,而这座冰山露出海面的小部分则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隐性知识提示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不能局限于显性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和管理。
二、隐性知识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全面、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设计,提出独特的创见和做出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创新的要素很多,概括起来,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创新实践这几个要素组成。隐性知识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隐性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要素
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精髓。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从隐性知识的观点来说,任何知识都有隐性的方面。越是新知识其隐性的内涵越多,给人们提供新的暗示的机会就越大。如果把人类隐性认识过程作为一种系统思维过程,那么隐性认识所固有的创新性不仅对理解系统思维创新有意义,而且对发挥系统思维的创新性也有启发。比如,在科学研究中要进行系统思维,就需要人们不仅要重视自己和他人新的科学发现的显性方面,尽力明确表达其本质含义,而且要充分关注新的科学发现所具有的隐性内涵。力争尽快察觉出新发现的潜在意义在哪里,有多大,从而能站在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有新发现或发明。
(二)隐性知识是形成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比彻(Tony Becher)在其所著的《学术部落和领地》一书中指出。研究生在进入某一学术领域地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种主要的隐性知识。一种是从这一学术领域的长期经验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这是一种该领域精英完全掌握的能力,它是一种实际、几乎下意识的知识。这种下意识的知识实际上就是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调控科学论文发表的能力,如什么东西算作有意义的贡献,什么东西算作回答疑问,什么东西算作回答的论据,哪些成果要赶快发表,哪些成果要保留。另一种隐性知识是研究生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实践中获得的,如直觉力、想象力、研究技巧、合作能力等。比彻的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对人类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研究生能够具有把握隐性知识的能力,就会更好地认识自我,清楚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的不足、长处,明白哪些是科学前沿,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学习,使自己在许多领域中不断创新。
(三)隐性知识是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创新能力的加强则有利于增加研究生对知识的选择和吸收能力。
据统计,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90%,而显性知识所占比例不足10%。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和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的关键。研究生经过本科的教育和学习之后。基本上掌握了获取显性知识的能力。加上显性知识容易收集和掌握,因此,对于显性知识的占有能力,本科毕业后就已经基本具备。研究生仅仅知道如何占有显性知识是不够的,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就要在占有显性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将其与自己所掌握的显性知识融合,对其进行思考,进行创新,这一切与隐性知识的占有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创新实践的重要目标
人是实践的动物,创新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研究生要培养创新能力不应脱离实践。创新实践的实施操作实际上是创新主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因而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得到。通过实践,才能清楚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奥秘,并且能更深刻的了解显性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还会悟出新的
道理。这个过程就是隐性知识不断积累膨胀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得出一些自己的感悟,并将这种别人从来没有讲过的感悟总结出来,再告诉别人,这就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只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把握。
三、创造条件。提高隐性知识含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目标不仅在于学习和掌握传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要突显专业领域的研究,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隐性知识的含量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隐性知识共享、交流平台
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如果能让研究生个人的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在研究生、导师、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使其变成各交流成员问的共有知识,然后将已显性的知识纳入研究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中,重新转变成研究生个人新的隐性知识,这些新的隐性知识就可成为研究生创新和知识再生的源泉。研究生的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导师、同学之间,因此,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牛津大学的高桌宴会实质上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交流机会。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参加一次每周三的高桌宴会,跟教师和研究员们共进晚餐,面对面地交流。这个交流平台不仅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而且便于学生向更多的教师学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中国应不断完善导师制,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沙龙、研究生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多样的隐性知识共享、交流平台,以此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科学研究中。研究生能从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察与实验中不断获得新的“暗示”,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不断有新的发现或发明。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作法,让研究生一入学就在导师带领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个人可以单独进行一个时期的科研,然后参加小组科研。科研小组有学术带头人、其他教授和博士后人员。研究生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在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思路的交汇碰撞中,能感受到浓郁的科研氛围。不断获得、生成对自己有用的隐性知识,逐步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营造隐性知识转化和应用的良好环境,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而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作为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它的良好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和学校要承认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并对有意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活动给予积极的鼓励。要建立一种促进知识分享的机制,让学生愿意交流知识,分享知识,并最终将其塑造成一种分享式组织文化。
其次,学校应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提倡百家争鸣。让每一种学术思想、每一种新技术和新理论在批判中完善,在争鸣中升华。提倡教学相长。打破师生关系等级观,提倡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让研究生在学术问题上自我表现,敢于向导师、学术权威挑战。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最后,各高校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隐性知识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很难移植。创新来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等的交流与碰撞。一所高校的隐性知识毕竟有限,而高校的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各高校间可以为了共享隐性知识而建立知识盟约,通过多方密切的协作,让隐性知识在不同高校间有效地转移和传递,这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胡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