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研究

2009-05-04袁继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教材

沈 荭 袁继锋

摘要:“地域性”是笔者用来考察汉语国际推广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地域和文化两个相互依存的层面。笔者认为,“地域性”概念是汉语国际推广中一个潜在的重要命题,一直是重要的存在却从未有学者整理挖掘。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母语是否是汉语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的,但我们发现这种以语种和文化圈的概括并不能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从“地域性”的角度,一些问题反而可能得到较贴切较合理的解释说明,虽然也不是全部,但这至少是观察和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认知视角,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对理解、研究并提升这个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从“地域性”出发,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多种教学形式、教材建设等相关论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国外教学及面临的问题做了可能性思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地域性;第二语言教学;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114-05

“汉语热”正席卷亚欧、风靡全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在学科上迅速发展,汉语教学无论是在理论建设、教学规模、教学层次还是在教学水平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次建立更发挥了积极的推广作用。但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基础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上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乃至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从“地域性”出发,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多种教学形式、教材建设等相关论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具体教学及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地域性”的界定

“地域性”是笔者用来考察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地域和文化两个相互依存的层面。我们认为,“地域性”概念是汉语国际推广中一个潜在的重要命题,一直是重要的存在却从未有学者整理挖掘。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母语是否是汉语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的,但我们发现这种以语种和文化圈的概括并不能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从“地域性”的角度,一些问题反而可能得到较贴切较合理的解释说明,虽然也不是全部,但这至少是观察和研究本学科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认知视角,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对我们理解、研究并提升国际汉语推广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取“地域”而非“地理”,强调的是不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语言及文化特性。显而易见的是,本文的“地域”概念非仅仅拘泥于山川河流、天气气候的地理表象,而是有着多样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地域性”概念着重考察基于不同地域及文化两个层面的复杂关系,本文的相关论述也就此展开。

二、概念范畴及表现形式

具体来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域性”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范畴及内在逻辑

1、基本范畴

现代汉语是留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而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的一般解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里强调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现代汉语具有一种异常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北京色彩和北方特色(跟元明清以来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格局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吴、湘、闽、粤等南方话就几乎不纳入现实的课堂教学。其中自然有诸如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但这种地域性本身就是语言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力量对比的一种表现。汉语教学不一定描述这个过程,却要突出在历史中形成的强势文化在现实中的地位。特别是词汇跟地域生活的直接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式。

在文字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进行了整理简化。简体字热也成为最近几年来遍布全球的汉语热的一个重要标志。简化字相比于目前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周边国家仍然使用的繁体字而言,亦同样具有深刻的地域性背景。同样因为一系列政治及经济原因,使得简化字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在全球具有压倒势的优势。繁体字之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语言教育及文化输出则呈现出日益明显的颓势。这在周边国家如泰国、韩国等在此之前跟中国台湾教育密切相关的汉语教育区域体现得更为显著。中国台湾汉语教育长期影响泰国华文教育,而近年来随着大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泰国等国家的华文教育也随之转向大陆,也就是逐渐认同简体字的教学。

因此,简繁两种字体除了代表着两种地域的特性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地域特性。近50年来,中文简体字渐渐风行,简繁字体的消长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海外汉语热中的“繁简之争”的背后,是“中华文化解释权”的争夺;而“识繁用简、繁简并行”,我们认为或许是超越繁简之争、引导两岸在全球汉语热中寻求双赢的方法。这方面的“地域性”特点更具有深远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以上对汉语言与文字两方面的分析,可作为本文对外汉语中“地域性”的基本范畴的归纳。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应该有“地域性”概念的分析和界定。而其内在逻辑则在于对“地域性”理解的多重性和相对性。

2、多重性与相对性的内在逻辑

如前所述,“地域性”概念有着地域和文化的统一结构,从而决定了“地域性”的多重性与相对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般对外的汉语教科书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第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来华的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第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第三,世界各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针对这三个层面的教材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第一类中的代表教材,北语出版社的《汉语教程》系列教材;第三类中的代表教材,刘殉教授的《实用汉语课本》和《新实用汉语课本》在欧美国家的汉语教学中所取得了骄人业绩;第二类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从新中国建立就非常重视,就实际教学的情况看,也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以上三个分类在以母语区分的背后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潜在的“地域性”划分。但这个结构也不是铁板一块,还是有着许多特例。如其中还没有说明中国港澳台地区这类深受汉语影响,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呈现着复杂性的地域;另如日韩这类跟汉语言文化有着复杂关系的地域教育的特性也没有得以体现。在以往以语种和文化的层面来考察,对不同地域性文化的分析比较方面做的也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地区的教材做了许多努力探索,如前所述刘珣教授的《实用汉语系列》,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专门针对韩国、日本或泰国等的教科书。归根结底,如何针对其他语言分布不均的地域进行有效教学及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域性”特征,并进而做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对这个年轻的学科有着积极意义。

具体而言,大陆针对来华的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或具体或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协调不同地域的方

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大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们肯定都有着切身的经验,就是各地方言对来华留学生存在或潜在或具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为当地口音,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多在某地留学较久的留学生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诸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重庆话”、“台湾话”、“山东话”等其他地域性的方言。

(二)表现形式

笔者所谈表现形式着重于国内教学的层面,注重国内各地域性特征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1、地域间的落差与竞争

落差是就中国东西部的不同海拔而言的,而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就是不同地域所赢得的留学生规模。这跟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关,也跟不同地域存在的不同高校的知名度有关。但严格来说,高校知名度跟地域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语、北大、清华、北师等几所高校雄踞京都,而尤以北语的独特性而闻名。既然生源不断,就可有余暇严格挑选,如规定学生入学必须的门槛(如HsK成绩),而这些是其他地域背景的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加之京都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的集中与便利,使得北京高校的留学生教学有着其他地域不能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学生规模还是学生水平。这是在没有考虑其教学质量的情况下的一个现实状况。其他如上海等商业文化异常发达之地也大体类似。

其他即使诸如重庆这样的“地域性”概念下的城市,因经济、文化及气候等综合性的地域性弱势也依然根本无法与京、沪两地相提并论。无论是留学生的规模还是学生水平。这种因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的国内对外汉语教育的不平衡性是制约各地留学生教学的根本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构成真正的竞争。竞争只会出现在同一地域环境下的不同教学单位。

2、地域间的差异性及互补性

这是从普通话与地方话的对比关系而言的。普通话中大部分(70%多)是北方方言,其他则是由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不同方言构成的,其中各个方言区内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属北方方言区的重庆话跟普通话在词汇上就有着较大的差异,重庆言子说“打望”,普通话里没有这个用法,普通话的表达或者是看或者是望,显得平白无趣。但用重庆话来说就特别形象生动,意思是在大街上“看来往的美女或帅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从北京转学到南方来的留学生,他们说的普通话可能是比较地道的,但是在与南方人交流时会碰到不少问题。韩国汉阳大学严翼相教授在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时曾感慨道:“让韩国中文系教授最张惶失措的是有人请他们读用草书书写的汉文匾额或牌匾,或是他们翻译方言口音很重的汉语。”因此,他说为了更好地和各地区的中国人打交道,必须了解中国的各种方言与文化;有关中国业务的职员、研究中国的学者听懂并理解中国人说的各种普通话是必要的。严教授正带领着他的韩国BK21研究组(主题是“中国方言与地域文化”)分地区分阶段到中国各大方言区进行实地考察,他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实用型的年轻语言学者。

普通话对方言的吸纳,下面仅举一例。20世纪90年代后,有很多流行词是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来的。如“买单(埋单)”。餐馆结账叫“埋单”,这是广东方言的用法。《广州话方言词典》有“埋单”无“买单”,“埋单”释义为“开单,结账”。此用法是广东地域性文化的缩影,包含了广东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服务员“行埋来”(走过来),“埋”乃“靠近”,这种贴身服务既可方便顾客,又可避免餐馆的忙乱;二是服务员随时“记埋”(记下来)顾客吃的菜,让顾客明白消费,“埋”有“积累”的内涵;三是用餐结束时,服务员已经把顾客的消费数额预先“埋好”(算好),以免顾客久等结账的尴尬,“埋”又有“结算”的意思。因此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说的“买单”其实是对广东话“埋单”的误用,结账并不是把账单买下来,用“买单”表结账根本不通,也无法体现“埋单”的丰富内涵,结账使用“埋单”才是正确的。但现在普通话里这两种用法是通用的,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这就是语言学所谓的“约定俗成”。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此种情况则是方言对普通话的补充。

三、教材建设

“地域性”体现在教材建设中是最为明显的。因北京语言大学及其出版社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本文拟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图书全搜索》2005年书目)所出教材及相关书籍为例,针对地域性的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国外汉语教材。包括:(1)《新实用汉语课本》(2005年版,刘殉主编),适用于海外专修或选修中文的汉语学习者,而且强调是1~3年级,还有自学汉语者。(2)《新世纪汉语》(吴小洲主编),适用于国外大学里学汉语的学生。(3)《从韩国到中国CAl26航班》,韩文注释,口语,适用于零起点和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汉语学习者。(4)《新概念汉语》,适用于欧美国家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5)《汉语教程》,泰文,适用于零起点泰国汉语学习者。(6)《放眼天下——国际商务汉语》(繁简对照版),适用于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对中国商贸有较深理解的外国人。

此类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专门性。专门针对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2)专业型。如《从韩国到中国CA126航班》,是专门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提高日常特别是航空用语的;《放眼天下——国际商务汉语》则完全是商务方面的专业学习。(3)地域性。如《汉语教程》,是泰文注释,专门针对零起点泰国的汉语学习者。这些都是在充分重视“地域性”的基础上作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外国籍的汉语教师和学者也在尝试编著一些更适合他们“地域性”特色的教材,如法国的著名汉学家白乐桑。从市场上来说,好像是跟国内的教材在抢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则必定会促进自身教材的研究与写作。

其二,海外华语教材。包括:(1)《海外小学中文课本》,适用于海外华人子女、周末中文小学1~6年级学生,以及教师手册及学生联系册。(2)《菲律宾华语课本》,适用于菲律宾中小学生,菲律宾要求针对菲律宾学生特点,具有代表性。(3)《通用中文课本》,适用于海外小学1~6年级。(4)《高校中文课本》,适用于海外高等院校选修中文的学生及初级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5)《汉字字母教程》。(6)《我的部首小字典》。(7)《汉字字母挂图》等,专门针对海外国际学校或初学者。此类教材的特点应该说跟第一类相仿,都针对部分汉语教授对象,强调“地域性”。不同点在于海外华语教材是试用于海外中小学生的,而且针对海外华裔子女学习汉语的特点而编写。这一点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突破,但问题还在于是否真正把教材编写跟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密切结合。

其三,来华留学汉语教材。此类教材是目前对

外汉语教学最发达也是最有成就的一类教材。(1)《汉语教程》系列教材,适用于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包括听说读写译以及文化等相关内容,影响最深远,既适合学历教育又可用于短、长期汉语培训。(2)《发展汉语》系列,适用于长期教学。(3)《汉语会话301句》,采用结构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其简洁有效而闻名,是目前来华留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材。(4)《秦淮人家——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属于系列短片,重在训练学生的视听说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5)《HSK应试技能训练》,是针对汉语水平考试的一种强化训练。(6)《汉语修学游》(北京卷),适用于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短期强化,分为学习篇和旅游篇。此类教材(1~3)同样具有以上所述的特点。与其他教材相比,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语法的系统性和练习的循序渐进性。其优缺点亦在于此。《秦淮人家——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无疑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代表产物,优点显明,但缺点亦突出。容易陷入模式化陷阱,而且这毕竟是教学手段,终不能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孤立。其“地域性”非常清晰,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江南文化的兴趣,但题材和话题略显陈旧,词汇中南京话稍显过多。就笔者使用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单词的学习上,影响了视听说的效率。这或许是编者过多注重“地域性”的原因。《汉语修学游》(北京卷)是目前能看到的最突出“地域性”特征的一本教材。应该是从培训课程总结出来的,优点在于对北京的旅游风景异常清晰,对学生理解北京非常有帮助,但销路不是太好。可见仅仅局限于“地域性”的地域方面而没有超脱的文化的提升,要想获得认可也是有难度的。

总之,反思国内的教材建设,很多都没有真正科学地、认真地、审慎地对待。而往往是为了现实的利益的考虑,结果造成大量教材的雷同,造成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以上所引述的教材是今年来出版的较优秀的版本。但仍然存在一个疑问也是一直困扰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的问题:怎样把编写思想跟学习者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在科学的语言对比的基础上编写出真正符合学习者实际情况的教材。不仅要研究教学语言,而且起码也要了解我们所教授学生的“地域性”特征(生活环境、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综合情况)。具体到教材建设上就是真正要求考察学习者(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地域性”,如此才有好教材出现的可能。而这一点,就是笔者所一直阐发的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地域性”的本质。

四、重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地域性”分析

重庆是巴文化的直接体现者,是国内闻名遐尔的山城,战时陪都,特别是1997年直辖之后,重庆的发展真的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亚洲杯、亚太市长峰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的承办在全世界都起到了极其良好的影响。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难以于短时间内改善重庆地区在这种错综复杂背景下相对萎靡的对外汉语发展现状。重庆大约有40所高校,有资格招收留学生的大约只有14所左右。全部在渝高校留学生总数远不足1500人,还没有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一个学校的留学生多。相关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没有相应的建设起来。

在渝高校中最重要的是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办学也有相当的历史,特别是抗战时期风云际会,冠盖云集,无论学科还是学人皆为一时之选。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元气大伤。至今没有完全恢复。重庆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开展留学生教学也算是比较早的了。但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却还处在一个转型期。

重庆高校的留学生教学状况并不是偶然的,其实在整个内地特别是所谓的西部高校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但四川大学稍好,因自古以来成都“天府之国”的积淀、闲适的文化及平坦的街道。但总体来说整个内地的对外汉语教学难以跟京沪等沿海城市相提并论。

重庆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经常被人概括为火锅、美女、摩帮、棒棒等“山城特色”。但这明显是孤立的理解,因为忽视了历史的辉煌和苦难。“自古文人皆入蜀”,“巴山蜀水”等许多文化故事和文化现象都跟古代的“巴”——现代的重庆密不可分。至于巴地和巴人文化上的宽容,在50多年前的抗战时代更能体味良多。显然这些并不能完全涵盖重庆“地域性”的独特魅力。况且随着重庆经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山水城居”的大重庆的文化、经济、社会构建思路以及开放的视野也日益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与追求。如果说强调这种“地域性”思路的话,那么重庆的这些新的地域性特色也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更多的旅游参观、更多的了解和学习者。这无论对经济还是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我们入乡随俗,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域性”思考,却发现这些都有着独特的价值。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除了语言技能的掌握之外,还通过语言文字进而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其个人学习目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师教学,贯穿这样一种思路应该是正常而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行文至此,或许这个思路已经超越了汉语教学的层面,而上升到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学并非仅仅把拼音字母复制给留学生,同样也需要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式的熏陶:甚至还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也并非仅仅把语言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也在于引导他们用汉语开启自己的眼睛。当然这里并非奢谈文化,只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种思路或视野,因此追根溯源目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

这种“地域性”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地理、旅游、经济交流及相关历史的层面做一些肤浅的例证,而是重在强调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一种思路及可能性。至于这种思路和可能性如何在学理上成立、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教材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