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技术标准的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设计
2009-05-04陈梅
陈 梅
【摘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培养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应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在分析教育硕士特点和教学特殊性的基础上,依据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以使教育硕士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4—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普通中小学教师及其管理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基础教育战线上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实践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教育硕士是一种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将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熟悉当代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教育学科发展前沿,为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研究者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显示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特色,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 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业绩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教育硕士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多为中小学教师在岗兼读,因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由于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在学习时,教育硕士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进行结合,以更切合教育硕士的工作需求。
2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的切身感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把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 具有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优势
教育硕士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如果在他们具备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积累,获得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必然会在创造“活的教育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帮助其创造“活的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4 自学能力强
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考虑怎样对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二 教育技术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方位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公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试行)》,其中“教师教育技术标准(SETC•T)”从“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和“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等五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界定: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水平的总体体现。主要包括:①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②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③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应该表现为:
1 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从教学的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形成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1)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绩效(即同时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2)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和教师职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特别要学会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即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形成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为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应具备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为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确定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其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实现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就具备了基础。
(2) 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具备较强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即使运用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3) 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教育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呈现新的规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偏重在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中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3 创设安全、有效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能说明就是教育技术。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安全地、有效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绩效(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称为教育技术,否则只能看作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要创建安全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教学设计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并充分认识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的环境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设计的原则与内容选择
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现行的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引进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和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硕士层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设计的原则
(1)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涉及到课程、环境、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到与各因素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的课程方案和参与教育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我国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明确了对教学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依据此标准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则课程的目标更有针对性。
(3) 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对中小学学科教师来讲,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即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对所承担的课程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明确本课程总教学目标、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清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或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让学员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并重点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构建了多种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制作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已有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评价、调查问卷、档案袋评价、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提高评价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充实教学评价的内容。
2 课程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知道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对自己承担的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方法,体验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自己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教学设计,学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运用教育技术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知道运用技术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3 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新的应用领域等八个部分,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四 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 对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指计算机技术上操作,更是强调学习者教学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去尝试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理念与教育硕士过去备课时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这些理念从接受、理解到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设计,尽量使学习者体验到经过教学设计比自己以往的备课更有效,感受进行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些策略,理解教师是怎么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习者在教学实践时,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模仿别人发展到自己的创新。
2 学习评价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应该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加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贡献等)和完成的学习成果(如学习笔记、
设计方案、资源开发等)数量和质量的检测。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有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资源应用、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实施、评价设计、方案修改等方面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以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支持网站的建设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充分展示教材的特点,弥补文本教材的不足,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要帮助学习者理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组织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提供大量各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和模板,方便学习者进行模仿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是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补充最新内容,并针对学习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学习者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常用常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9.
[2] 李龙.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试行) JJXHB101-2003.
[4]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