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
2009-04-30黄鸿鸿
黄鸿鸿
从上世纪末起,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各地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00多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有240多所。不可否认,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是较为薄弱的部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当高度关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潮流。对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更是自身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能级结构位置决定了其与地区社会经济更紧密的联系。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属省、地市共建,以地市为主建设的普通高校,多数主办者是地市级政府。就本科高等教育来说,地级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客观上处在基层位置。根据组织结构分工,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责任定位。作为地级城市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发展在情理之中。在发展道路选择上,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必须采取务实态度,走高等教育地方化的道路,必须眼睛向下,扎根地区,激活、巩固、深化与地区社会经济的天然联系,切实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自己的主战场,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才可能有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与培养目标定位,也决定其与地区社会经济应有更紧密的依存共生关系。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向地方延伸的院校,属教学型大学,应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其根本任务应当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于中央部委高校、省属高校,地方性院校应当更紧密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更多地面向地方。对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评价,其首要标准应当是其人才培养与地区社会需求的适切性和契合度。
坚持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实际上也是很多地方政府举办本科院校的初衷。新建本科院校要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核心就在于真正发挥区域性高等学校应有的职能,解决好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努力实现与地区社会经济的依存共生。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凸显“以他方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
在当前办学竞争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实行差别化战略,走不同的发展道路。要努力摆脱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与束缚,从“自我中心论”向“他方中心论”转变,树立并凸显“以他方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主动与地区社会建立共生共荣关系,共谋发展。新闻媒体曾宣传过“大学珠海”的概念,很值得我们去思索。近些年珠海崛起了“高校军团”,人们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各大学的珠海校区、分校或学院不约而同地改变了老校区按学科培养人的办学传统,代之以按行业培养人的全新办学模式,建立了以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现了“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新理念。因而珠海出现了大学与相关行业的共生现象,大学园区和科技产业园区互为表里,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得益彰。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与发展上普遍面临多方面困扰,尽管不少院校已有共识,认为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是自身立足之本,但在具体办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观念十分困难,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保障远未跟上。有的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等不切实际的口号的盅惑中,迷失了办学方向,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高水平”。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脱离地方性,过于追求高层次,不仅难以实现,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建设和发展,最终将陷于发展困境。
二、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专门机构主动寻求并落实与地区社会的依存共生
新建本科院校更应强调立足地方,坚定不移地培育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发展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成为地方学术研究中心,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为使这一发展方向得以落实,体现“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坚持改革,借鉴美、英一些大学的做法,成立类似地区联络办公室的专门业务机构,主动架设与地区密切联系的桥梁,加强与地区社会各界各行业的沟通与联系,研究地区社会的现实需求,有效为地区社会服务,促进新建院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主动寻求并落实与地区社会经济的依存共生。
三、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服务地区社会经济的办学新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满足地区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区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反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这是其持续发展、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的办学新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进行学科建设。它的能级定位是要甘于作为国家大学系统的基础部分,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其科学研究也必须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资源与需求,或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其特色追求是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上不盲目求大求全,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不一味攀高。要集中有限资源,根据地方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原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新建本科院校还应依据地区需求,建立动态的教学计划机制,将学科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与社会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有地方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区社会经济依存共生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都应当选择有别于传统的中央部委、省属高校的差别化发展战略,走一条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符合地市政府举办高等教育实际的发展之路。要着力解决好科学定位问题,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之路,避免办学模式的趋同。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说都已有较普遍的共识。但是,除了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因素外,目前的关键是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解决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政策导向。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差别化的管理与支持策略,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如果还是按照单一的普通本科教育的标准来规范、管理、评价新建院校的办学,显然不利于其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还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规范和要求来办学,显然难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地方需求,难以与地区社会经济紧密依存、共生共荣。在本科高等教育中,新建本科院校同样有分类发展的问题,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是教育政策的着眼点。
五、地方政府要以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发展为己任,共同构建依存关系,有效促进共生共荣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且其发展程度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举办高等学校,自身是基本的利益悠关方。对此,地方政府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应当进一步认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其中的共生关系。地市一级政府一度有举办本科高校的热情,现在,十分需要一如既往地继续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地市级政府没有主办与管理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的职能和经验。在这些年主办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随意性大,忽视教育规律,行政干预过度,而一些作为主办者该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落实。总的看,政府与高校之间相互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较多困难,普遍缺乏地区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检讨办学实践,检讨自身服务地区社会经济的职能发挥情况,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树立共生共荣的理念,在现阶段更多地继续扶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