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时节雨纷纷(外二章)

2009-04-30耿林莽

翠苑 2009年2期
关键词:吴刚粽子嫦娥

耿林莽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与季节有关,春节之于春,其实尚早了些,数九寒冬犹在,春似还在遥盼之间。早春的脚步,其实到清明时节才姗姗来迟呢。

清明,清如水,明如镜,多么富有诗意的命名。一种幽雅、清高与明洁的气质,在那一丝轻寒中蕴含着,格调是高的。

“因冬而沉睡的原野是被谁唤醒的呢?

是雨。”

雨,清明时节的雨,充当了为春开路的先锋角色。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抓住了这雨的特色,不是倾盆而下,没有沉重的雨滴,飘飘洒洒,细雨如酥,如梳,却自缠绵不已,远远望去仿如轻雾织成的网迷茫朦胧。灰蒙蒙地在天空徜徉。其实,她正是罩在春之女神颜面上的一袭面纱,掩映着她的娇羞。但等那面纱在不知不觉中隐去,便有一粒粒银珠撒满大地,系在柔柔的柳枝末梢。哦,杨柳枝上一只只惺忪的睡眼睁开了,接着便是风。是杨柳唤来了风,还是风唤来了柳?风中的柳丝似柔软的腰肢,或者瘦长的手腕,轻轻地摆动着少女的婀娜。这便是早春的亮相,便是清明所独具的秀美之姿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命名。吹面不寒,但依依地仍有着一丝凉意,恰到好处地轻轻拂面,一如那柳枝软软多情地动,温和亲切,脉脉含情。清明的诗意美尽在其中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有“标志性”植物相伴。端午节是青青的芦苇叶,中秋节是飘香的桂花树,清明呢,我想便是这依依而动的杨柳枝了。小时侯在我家乡,每到清明,要去采撷一点柳叶,切成碎末,搅在面糊里在锅上摊饼吃,叫做“杨柳摊饼”。新生的柳叶有一种特有的清香,也算得清明时节的独特美味了。而在街头的鱼市场上,白花花鳞光闪闪的鲜鱼摊上,也常镶几片碧绿的柳丝,凭添了水的幻觉,仿佛那鱼儿还在柳荫下的清水中游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下一句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的悲哀从何而来呢?这便涉及到清明节的另一个相沿已久的全民性扫墓祭扫的习俗了。而今,又添了拜奠先烈,缅怀革命先辈的内容,这是尽人而知的了。却也有许多人不太了解的一个与清明有关的故事:寒食。

有人说,清明节又叫寒食节,也有人说:寒食节在清明后一日。古代每至这一天,是要吃寒食的,不可点火做饭,用现在的说法,便是吃冷餐了。为什么要用“寒食”呢?那是在春秋时代,晋国有位公子重耳,因逃避政敌迫害逃亡在外,追随他的人中,有个叫介子推的,是很重义气的人。最困难时,逃亡者几成饿殍,他偷偷割下腿上肌肉,熬汤给他们喝,自己则忍痛不饮。等度过危难,重耳回国执掌了君权,追随者们纷纷争逐高位,“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惟介子推悄然隐退,躲起来了。不想有人跳出来为他鸣不平,于是重耳派人四处搜寻,想请他出来为官。这时介子推早背着他的母亲上了一座荒山,在那里过起清苦的平民生活,硬是不肯出仕。于是有人建议“纵火焚烧”,想把他逼出山来。一时间烈焰腾空,草枯木焦,火势十分凶险。介子推是个孤傲固执的人,他宁愿焚身火中,也不肯下山与那些高官们为伍。这个悲剧感动了重耳。他下令每年这一天全民戒绝烟火,只进“寒食”,以示纪念。寒食节便从此而来了。

介子推的行为或有矫枉过正之嫌,却也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崇尚清高,耻于追求功名利禄的道德取向。人们津津乐道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也属此类,寒食节相沿至今,说明老百姓对介之推式的“先贤”是怀有深切的同情和好感的。当然,对于一心为民的好官,他们也是满怀敬意。每有清官离职,老百姓总要沿途欢送,家家门前置一杯清水,一方明镜。“清正廉洁”,“明察秋毫”,道出了他们对为官者的称颂与期望。清明清明,恰与清明节的命名不谋而合,倒也是颇堪玩味的呢。

端午节,想起了屈原

端午,在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大节。春有清明,秋有中秋,夏便是这端午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阳当然是太阳了。端阳,五月初五这一天正午的太阳,当是光照最充分的时刻吧。“月到中秋分外明”,如果说中秋的主角是那一轮明月,那么,“日至端午分外亮”,端午节的主角,乃一丸太阳,便是毫无疑义的了。一个“端”字,何其庄重而昂扬地赋予了她一派蓬勃的生机。

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却在那粽子上。粽子,成了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如月饼之于中秋。关于这粽子,可就说来话长了。

查一查今日流行的辞书,于端午这一条目,明确解说道:“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屈原因清正耿介而为楚国君臣所忌,两度被逐,郁郁然流亡于荆楚沅湘之间,“行吟泽畔,颜面憔悴,”终于自投汨罗江,“陈尸于沙碛之怀”,谱写了一曲悲剧性的怀沙哀赋。

楚人怀念他,每至五月五日,即他投江的这一天,便包粽子投入水中·,以为祭奠,为什么要将糯米包在竹叶或苇叶之中,且以五彩丝线扎牢呢?原来,水中有蛟龙,为的是“毋使蛟龙得”的一种“防卫性”措施,这一习俗,原来只在楚地流行,后扩及南方一带,终于为全民族共同遵行了。然而,“一种伤心绵延千年,吃粽子的后代子孙,谁还能品出那一点苦艾的滋味”?

现代人依然喜欢吃粽子,孩子们尤为欣赏,但是,对于屈原,对于与粽子密切相关的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诗篇,关心者又有几许,了解得又有多深呢?恐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赋予传统节日以更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沿袭吃粽子这一“全民性”的美味佳餐的同时,让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从屈原崇高的悲剧一生及其光辉诗篇中,吸取民族文化的丰厚营养,或许是一个更有意义的内容吧。

屈原虽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两度供职宫廷,但却不是一个政治家。作为“官”,更是一个不受皇上宠信,倍受权臣倾轧的人物。在那些奸佞之徒“众皆竟进以贪婪兮”的污浊环境中,他却在那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满腹烦忧,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苦难中的芸芸众生。“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看透了那个专制王朝的腐败黑暗,他毅然决然踏上了流亡道路,在湘江沅水之间,痛苦地徘徊沉吟。他的最大痛苦是既愤然决绝于一个“众人皆醉”的社会世俗,又难以忘怀他挚爱的故国、乡土和人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这是一幅何其感人的画面。登上了阆风的高山,却见不到山上的神女,他只能失望地流泪。“哀高丘之无女”,我以为是一句内涵深广的象征性诗句,隐含着屈原对于国中无人,难觅知音的寂寞和悲凉。了了数语,他即内心的伤痛,已呼之欲出了。

屈原是一位典型的诗人,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的伟大诗人。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人格,其次在于诗歌。在朝,他不像那些学而优则仕的官僚,阿谀奉承,俯首帖耳,以儒家的礼教为专制王朝驯伏天下顺民,也不与那些腐败贪婪的官员握手言欢,更不必说同流合污了。在野,他也不作“退则隐”的陶渊明式的隐逸诗人,更不去写歌功颂德的马屁诗。“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他走向民间,涉足于荒野,从汉北到湘江,沅水、汨罗,悲愤满腔,艰苦行吟,度过了一个特立独行,众醉我醒,卓绝千古的诗人生涯。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亦极罕见,而他的《离骚》、《天问》、《哀郢》、《怀沙》等回肠荡气而又缠绵悱蝇恻的诗篇,置诸国际最杰出的大诗行列,也毫无愧色,自古迄今,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呢?

屈原心系人民,人民也心系屈原。端午节将粽子投入水中的祭奠是人民的创举,而不是楚怀王或任何一位封建帝王的“钦赐”。然而,“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无情,毕竟还是有情的。

每至端午,在人们欢欢喜喜吃着粽子的时候,我常会想起“屈原呢,他也在吃粽子吗?他喜欢吃粽子吗?”2000多年过去,诗人的骨头早已腐烂,但是他的诗魂永在。湘江沅水流泉滔滔,汨罗江边芦苇正绿,郁郁苍苍的苇叶在清澈的水中摇弋多姿,我想,那便是诗人的身影吧?在一章诗中我曾写过:

“从水到水,屈子行吟,芦苇叶子是他嶙嶙的瘦骨,颤动的手指头。

风的触动,月光之手抚摸,能使她发出一点点声音来么?

细若柔丝的蓝色音波,在江上,梦呓一般,幽灵一般,痛苦地沉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诗人不绝如缕的声音。他的为理想而追踪的身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真正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身影的凝缩。莫要问这路究竟还有多远,前赴后继,他们的影子将永不会消逝。

月光里的神话

月光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类之初,我们的先祖便为其所迷了。那些优美的神话便是最好的证明。月亮现身于夜晚,那么朦胧的光与影相偕,飘洒大地,在深山幽谷,在潺潺水边,或是稠密的树阳荡漾,或是一脉清光迷离,阴森而神秘,这便容易使人幻觉丛生,浮想联翩,于是,一些神话就悄然浮现了。

月光里的神话,在中国,首先自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是羿的妻。羿,射日的勇士。他一举击落大天九颗骄阳,才使人类解脱了炎热炙烤之苦。而那硕果仅存的一枚,还是嫦娥偷偷藏起一支箭,才使它“幸免于难”的,若非此女,人类便要永陷黑暗而难见天日了。所以,嫦娥其实是人类的一大恩人。但她为何又要离开人世,而去“奔月”呢?普遍的说法是期望长生,偷服了羿的不死药,便飘然腾空而去了。问题的核心,则是:她为什么要离世而去呢?动机何在?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有一篇《奔月》,提供了一点线索,原来,羿每天外出行猎,射回来的猎物,尽是乌鸦,别无他物。于是,嫦娥每天进食的“美餐”,只有一种:用乌鸦肉做成的炸酱面。乌鸦肉好吃么?炸酱面好吃么?即使好吃,天天如此,顿顿如此,谁能抗得了?嫦娥因之而难以下咽,因之而心生厌倦,因之而情绪低落。羿也颇感内疚,却又无可奈何,每天打回的,依然是乌鸦一族。于是,有一天归来,发现妻子不见了,她偷服了不死药,奔月而去了。鲁迅的小说是虚构,神话何尝不是虚构。乌鸦肉之类不过是现象,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乃是:嫦娥厌倦了庸常的、千篇一律的人间生活;对于她的丈夫,似也感情冷漠。追求一种变化,一种新生活,一片新天地,她乃选择了月宫:这才是神话内涵的核心所在。

奔月后命运如何?人们知之甚少。苏轼吟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琼楼玉宇,便是月宫。人们知道的,唯一个“寒”字,所谓“广寒宫”便是。望着那莹莹清光,颇似一座水的宫殿。寂寞,寒冷,凄清,正是她的总体色调和意境所在。柔弱清冷且微感暗淡,那月光原就有一种女性化的阴柔美。人们所创造、设想的嫦娥,谁也未曾见过,遂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她的美是毋需具象的,连同她的性格,命运,她的孤独与忧郁感,似已全由淡淡的月光揭示无余了。不错,她获得了长生,甚至也拥有了一种高高在上,有闲而无需操劳的生活保证,但同时却注定了一个女性终生独守,青春虚度,无亲无友,毫无生之乐趣的“仙女生涯”。是幸,还是不幸呢?

李商隐的《嫦娥》诗吟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当然也是虚构,然而却是可信的。嫦娥会“悔”么?望着那碧海般深沉的青天,人间远隔,渺不可寻,奔月女子的“夜夜心”中,又岂是一个“悔”字,所能尽述的呢?

月光里的神话,除去嫦娥,还有一个人物,便是吴刚了。吴刚的来历似乎比嫦娥更模糊,只说是由于“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劳动的一个汉子。犯了什么过,不得而知。劳动改造的内容十分单一,那便是手持板斧,砍伐那棵桂树。那树却又砍不倒,砍不断,伐了又长,长了再伐,如此往返循回,吴刚的劳动便成了没完没了的“无效劳动”。这个人物的身份既是劳动者,又是罪犯,很有一点人间男人命运的象征意味。许多人不都有着“成仙得道”的梦想么?吴刚的故事仿佛是对抱有此类幻想的人们当头一棒:到了大上,也休想闲散和自在!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提到了吴刚:“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自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美好愿望,只怕是吴刚那“犯人”的身份,未必有献酒的“自由”。能否享有这种“光荣”呢,就很难说了。

神话中的另两位角色,是一只天真的小白兔,再便是那蟾蜍了。小白兔的任务据说是捣药。蟾蜍呢?传说中较少涉及。近日,我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到了一个新的说法,据说,嫦娥奔月之后,竟是变成了一只蟾蜍,交给她的任务也是捣药,捣的恰是那长生不死之药!

嫦娥命运这一版本的书写令我大吃一惊,委实太残酷了些。蟾蜍不就是癞蛤蟆么?人们常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贬语让我们瞥见了神话作者对追求长生、飞天成仙的幻想,给予了何等尖锐无情的一击!或许,正是这一极端性的设计,让我们读懂了“奔月”神话哲理性的警示:

时间的无限性和人的生命之有限性这一矛盾,是难以解决的。长生不老、飞天成仙这类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幻想。嫦娥意欲摆脱人间千篇一律乏味生活的尝试,取得的却是更为单调乏味“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月宫孤守。忙固然苦恼,吴刚式的乏味劳动,蟾蜍的捣药不已是一种模式,嫦娥的孤独和乡愁,无法消磨一个个空虚的日子,又何尝有什么幸福可言?

那么,聪明的人类,还是立足现实,从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寻求自我升华的途径,在劳与逸的合理调节中,创造价值,摘取幸福的果实,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吧。

猜你喜欢

吴刚粽子嫦娥
ON CONTINUATION CRITERIA FOR THE FULL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LORENTZ SPACES*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吴刚书法国画作品选登
好吃的粽子
Bandgap evolution of Mg3N2 under pressure: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