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博会IT不同于奥运

2009-04-30

计算机世界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世博卫东世博会

许 磊

奥运已唱罢,世博即将登场。同样是举办国际性大型活动,世博与奥运的运作有哪些不同?IT技术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近日,本报总编辑孙定走访了位于上海浦东的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信息化部部长周卫东就此展开了深入交流。

世博IT管理不简单

都是有上百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大型活动,但由于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移植,又比奥运时间更长、范围更广、观众更加不确定,世博IT管理同样不轻松。

孙定: 奥运期间,《计算机世界》曾对IT助力科技奥运进行过报道,其中有一个感受,就是通过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们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上一个大台阶。同样是大型活动,世博会IT管理与奥运相比,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

周卫东: 世博会与奥运会组织上确有相似之处,但在IT管理方面区别很大,首先奥运会在IT方面有很多传承已久的遗产,像赛事管理流程、计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软件支持,管理规程也是比较固定的。

世博会情况不同,尤其是2010年这种五年一次的“注册类”世博会。随着主办国的变换,每一次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并不相同。虽然第一届伦敦世博会的举办时间是1851年,历史比现代奥运会还要长很多,但是世博会一贯侧重展示层面—设定一个主题,搭建一个舞台,为世界各国最新的科技、文化产品提供集中展示的空间。由于没有类似奥运会这种“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此前的多届世博会在管理方面都相对随意、松散。

由于在运作、管理和服务方面,过去没有太核心的软件支持和可直接移植的经验,世博会基本上要依靠举办国和举办地当下的能力来保证。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跨国公司参与,但不会像奥运会一样,有一个技术团队跟着在全世界各地走,并保持长时间的合作。世博会的参与厂商基本上每届都换,而且每个厂商都往往只做其中一部分。

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前这个主题已经吸引了2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诺参展,届时观众可能达到几千万人次。我们世博园的规划面积是5.28平方公里,其中凭票进入的区域也有3.28平方公里。从各方面讲,本次世博会在历史上都算是最大的一次。所以世博会的IT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比较大。

孙定: 这么看来,世博会在管理方面的挑战并不小,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周卫东: 第一点,世博会比奥运时间更长、范围更广、观众更加不确定。除了少部分团体票、和十来天的节庆日票之外,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哪一天来多少观众,因为大部分票都是184天通票,6个月内都是有效的。世博会是集中展示,世博园有多种进出口,陆上的、水上的、地铁的等等,不可能精确统计出哪一天哪一个口进来多少人,更不清楚观众进来以后要看哪些馆。

另外,世博园是重新开发的一个新区,所以里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设施、场馆器材、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等,世博局都是要管的。对我们IT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从头开始管,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开始,包括通信管线,机房、基站、宽带网络的覆盖等等,要保证这些建设顺利进行,规划成功落地。

由于园区内很多场馆都是由参展国家自己来建的,这就要求我们去跟对方协调,园区的整体布局如何落实?参展方又需要哪些信息服务?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整个过程必须听取各方的意见。这是奥运技术部完全不需要考虑的,因为全都是标准场馆。

孙定: 世博园的前期建设已经开始了,目前我们都在提供哪些技术支持呢?

周卫东: 园区建设过程中,整个5.28平方公里的工地管理的信息支持先得跟上去,GIS平台怎么建设?规划的东西如何实现在线?如何使大家能够在一个虚拟的平台上面来讨论各种要素的配合?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我们做规划,就是弄一个大沙盘,然后做一些模型在上面,展示性要大于实用性。我们现在要建的是一个虚拟仿真平台,设计规划进去之后,就把效果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依托这个平台,建设各方有什么意见,就直接在系统内修改。而且随着这个系统建设越来越细,虚拟平台与现实逐渐越来越接近,以后一些局部管理也都可以用,像安保、防火等等。

我们希望园区里所用到的信息通信技术是目前最主流的,以保证上海世博会一流的信息服务。像应用水平已经很高的3G,像一些宽带网络技术,再如有线电视等等,那么多国家的人过来,不能只看中国的电视吧?要让他们同时能看到自己国家的电视,这些方面我们都会像奥运一样去要求。

总之我们希望,世博会的信息化应用方面,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服务都是能够上水平的。

IT技术渗透世博

本次世博会,信息技术不仅将在展览中作为工具存在,还将有机会作为主角登陆“信息通信馆”,IT技术深度渗透的上海世博会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孙定: 除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外,我们还将提供哪些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您希望本次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周卫东: 去年我们刚刚上线了一套为参展者服务的系统,很多参展者都还没有来过国内,他们可以远程控制,就是个Intranet。参展者密码登录以后就可以得到他需要的信息,直接在上面填表格,进行各种沟通。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把一些菜单推送给他们。这个平台除了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信息外,每一个参展者都还有一个专门的空间,便于直接交流。建设过程中很多图纸、资料都是涉密的,在这个空间中保证安全。这套系统还在不断完善,实现的办事功能会更多。服务大厅我们也同步开了,以方便提高效率。

参观者服务这一块儿我们也在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 人员不确定,观众进来之后,什么时间到哪儿去?什么地方乘什么车?哪里有什么活动?我们预计世博园每天接待的平均人数是40万,高峰的时候是60~80万。其实每个馆可容纳的人都有限,最大的中国馆每天能容纳的只有几万人,很多人进来以后,可能连中国馆都看不到。事先没有充分的信息发布,观众就非常盲目,浪费很多时间。此外天气情况不同、节假日长短都会给参观人数造成直接影响。整个世博期间有接近两万场活动,这些活动每天都有,有些一二天才有,还有些高雅艺术,活动时间不固定。什么时间哪儿有什么活动,我们都必须事先告诉观众,以减少他们排队的时间。不能进来3小时,排队两小时。排队可能是难免的,但我们必须适当缓解状况,让大家参观的感受好一点。总之,大量信息需要事先沟通,为观众开设一个专门的服务平台就很有必要。

通过本次世博会,我们希望在大型活动的组织、支持和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多积累些经验,尽力能够在这方面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创造,或者培育一批国内公司来解决这种国际化特大型活动的组织、运营。

我们这次希望按照统一平台来设计,尽力整合所有的服务。像奥运的安保、建设、票务等很多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这一块儿我们想更加集中,用集约化提高性价比。

孙定: 世博会是个展示科技、文化成果的舞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世博会有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展区?另外信息技术是不是还能对其他展览起到一些支持作用呢?

周卫东: 本次世博会专设了信息通信馆,我们会将一些现在可能还不成熟、属于未来的技术展示给观众,目前正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来做的。同时园区里还有其他很多馆,它们的展示则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像节能环保领域很多新能源的展示,太阳能、江水热泵等等这些东西,怎样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它们有可视度?以配合整个展览的效果,这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希望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参展者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 另一方面将一些超前的技术也展示给观众。所以这一点上,世博会的IT管理比奥组委技术部还要复杂,要考虑如何在IT方面体现世博会主题。

刚刚提到了本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代城市对IT的要求确实非常高,所谓现代服务业就是信息技术武装下的服务业,在新科技领域中,IT科技的覆盖性是最高的。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世博会组织过程中,怎么样用一些好的信息化的工具,来规范我们整个大型活动的组织,这就是我们信息化部的工作。

我们也在比照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一些关于信息化的新要求,其中讲到了大型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等等。所以对于一些新的东西,我们能用就用,如果可以留下一些遗产,就能为以后的世博会所借鉴,对以后我们的城市管理和建设也很有意义。

孙定: 最后,想请您谈谈跟以往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日本的爱知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将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周卫东: 这次世博会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网上世博会”,过去世博会不大主张通过网上来反映,国际展览局还是希望大家到现场来看。这次我们说服了展览局,我们认为网上和现实并不冲突,反而可能为世博会带来现实的人流,更会让世博会上这些凝聚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上先进的文化、技术、理念,更快捷、有效地传播出去。

另外在世博会的历史上,过去只有主权国家或者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才能成为世博会参展者。我们这次全球遴选了16家企业,设立了企业馆。另外,还有“城市最佳实践区”。例如其中台北市就有两个案例,一个就是“无线台北”,还有一个是台北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

此外还有大量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世博会的运营管理水平; 在应对气候变暖、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上,本次世博会还将展示一系列国内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措施。以上都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也算是本届世博会比较突出的亮点。

采访手记

低调的华丽

“世博会很低调啊!”,之前跟一位北京的记者朋友聊起要到上海采访世博局,他给了我这么个反应,理由是“跟奥运相比,宣传太少了”。当时我暗自庆幸: 还好每天晚上6点30分的《东方新闻》是我的固定收视,世博会的消息没怎么断,基本情况也算心中有数。

但是到了上海,世博的气氛立刻扑面而来,机场、街道、宾馆、以及林立的写字楼到处是“expo2010”的宣传标志,饭馆中、商场里、出租车上,人们的嘴上都是世博的话题。而且与奥运之前的北京类似,现在的上海也成了一个改造中的“大工地”。

采访之前对世博局、对周卫东都有个心理预期: 世博局就像奥组委,周部长当然就是个官喽。走进浦东的世博局大楼,我的心理预期就一点点被打破了。这儿不像个政府机关,环境、氛围倒更像个公司。世博局设在原江南造船厂的位置上,随处可见各种码头遗迹,其中好几栋办公楼好像直接就是由厂房车间改建的。进入位于6号楼的信息化部,开放式办公区被打成了许多隔间,一片忙碌,有人站着通电话,有人拿着一大堆文件来回穿梭。

因为之前刚刚结束了一个内部会议,周部长比约定的时间来得迟,一直保持微笑,不端任何的架子,简单寒暄之后,就开始为我们展示上海世博信息化的堪称“华丽”的图景。他对奥运技术部的工作很是称道,对其中的亮点如数家珍,准备学习奥运的运作理念,争取留下一笔“世博遗产”。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上海人之务实精神吧。

CIO感悟

白手起家创造“遗产”

周卫东一再强调虽然很多国人有“看完奥运,看世博”的对比心理,但对他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人来讲,还是要清醒认识到世博与奥运的差异。

世博局信息化部的工作从基础设施开始,贯穿布展期、展览期,一直持续到整个世博结束。服务对象包括管理方、工程建设者、参展商、参观者等等。整个过程中除了负责技术支持,还要做好各方的协调。这些工作的纷繁、庞杂程度,恐怕已经不亚于奥运了,何况上海世博不像传承多年的“奥运遗产”能够继承,完全是“白手起家”。

不过周卫东倒是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按部就班。目前世博局信息化团队已经上线了园区建设规划、参展商服务等多个平台,正在对面向观众的服务平台进行优化,使信息化的功能在B2C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发挥。

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向奥运看齐,在保障世博会信息服务的同时,力求能为以后的世博会信息服务和中国的城市管理建设留下有益的“遗产”。

猜你喜欢

世博卫东世博会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祝卫东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Long-term efficacy analysis of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 for treatment of hallux valgus
喜游世博会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
给“世博”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