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走学生作文中的两座大山
2009-04-29李文英
李文英
横亘在学生作文中的两座大山:一是无话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前者是内容问题,后者是表达障碍,教师自然不能指望自己是大力神夸娥氏,凭借神力,轻巧移山,但我们可以脚踏实地做好“二重二少”,移走学生作文中的两座大山。
一、重平时的技法渗透,少作文时的喋喋不休
作文是学生各种知识、各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不但要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和情感,还要掌握足以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和方法。
然而,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积累,不研究如何表达,到了作文课时却一味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这样的要求怎么可能达到呢?
表达依赖于积累,作文离不开阅读。语言本身有其前进的线路,从字到词、到句,然后到段,再进入篇章,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十多节作文课中加以速成,更多应渗透于平时的有心启发中,忌一口吃出个大胖子的急躁。
看斯霞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
……
师: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弯弯的。你们想想,为什么要两个字重叠呢?小的,弯的,蓝的,不是也可以吗?“小的船”“蓝的天”和“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哪个好?
生:“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小的”比“小的”还要小。
生:“小小的”“蓝蓝的”读起来更顺口。
师:对,你们也能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吗?例如“红红的……”
生:红红的太阳出来了。
生:玫瑰花是红红的。
师:还能用别的词重叠说一句话吗?
生:白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地图。
生:××穿着蓝蓝的衣服。
生:花园里长着青青的小草。
生:我的铅笔削得尖尖的。
师:现在不说了,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重叠词来造句和写话。
斯霞老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运用叠词的妙处,再采取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落到了实处。虽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她很用心地让孩子们关注文本的话语表达形式,春风化雨。
再看对写作教学有特别研究的贾志敏老师,他的一个极其平常的教学片段,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时刻不忘“写”的渗透,注意话语的准确表达:
师:能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吗?
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
……
师:我把句子中的句号改成逗号,变成:“青蛙是_______,是________,也是_______。”请你们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句子没有错,意思也明确,可读起来不大顺畅。
(贾老师请一高一矮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到自己的左右两侧。)
师:我们这样排队好不好看?
生:不好看!排队要从矮到高,矮个儿排在第一个。
师:对呀!人排队要有顺序,句子的排列同样也要有次序,现在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
生: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保护神,也是人类的朋友。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像斯霞老师、贾志敏老师一样,注重词的运用、句段的构建,学生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就不会有“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或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尴尬。
表达是一种习得,是一个“慢”的过程。如果我们平时疏于教学,到写作时,才记起训练,情急之下猛灌滥输,学生不仅难以消化,而且极容易“伤胃”。
我注重学生平时的博览、领悟,但真正写作时,不作过多指导,也不允许学生拿书摹本了。否则,你的思维全被别人的东西束缚住了,全然失却了自我。我欣赏学生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文,即使粗糙一点也可爱。因而,我指导学生作文,只提醒个大方向,具体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构建。雷同的作文往往是由于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学生写作时往往有一个图快心理,自己动脑太吃力,老师课堂上讲过的准不会错,搬上凑合就是。于是,你得“懒讲”为妙。因而,作文指导时,我是很“惜话”的。一次,我给学生几个看似不相关联的词,“灰鼠、黑猫警长、葡萄美酒”,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我只作方向性的指导:你让谁做故事主角?故事要说明白什么意思?准备加一个什么题目?学生一番酝酿交流、思维碰撞后,就进入写的程序。学生产出的作文可以说是一人一个样。《黑猫警长窃密记》《祸起美酒》《黑猫警长智擒灰鼠》《灰鼠三戏黑猫警长》《倒在美酒下的黑猫警长》等等,有的跌宕起伏,有的诙谐风趣,有的寓意深长……为什么学生能各具特色,少有雷同?我的深切体验是教师的指导要简练,有启悟性,忌面面俱到、具体细致,千万别担心学生写不好而越俎代庖。有的题目,我只问问有什么困难之处,学生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一下;若没问题,迅速动笔写呗!
二、重观察的有效坚守,少作文时的鹦鹉学舌
“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人生。探讨它,分析它,以求得正确之了解,合理之处理。”陶行知先生将“观察”居于“探讨、分析、了解、处理”之首,从中蕴含的正是他“求真”的教育理念。“解放儿童的眼睛”,打开的是外在世界,丰富的是内心世界,内外交融的世界,才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观察让话语鲜活,让内容丰盈,作为教师,这个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情形中,大多只停留在说的层面,缺乏行动的跟进。没有一种有效的引领,没有一个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观察,就难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老师说过之后,他也当一阵风吹过罢了。
为点燃学生的观察热情,鲜亮作文话语内容,我开始了自己的持久计划,每天午间管理的时间段中,我班有一个《我发现了……大眼睛在搜索》的交流活动,又根据学生喜新厌旧的特点,不断变换其形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有时是金话筒采访,有时是发现擂台赛,有时仿开心茶馆话发现等等,让学生始终保持观察的热度,掏出种种发现。于是,周围人、事、物、境的点滴变化都在学生的观察之中,喜说之列。发现是一种惊喜,写作又是一种快乐。于是我看到了一位小朋友的《白月亮》:
在我们小朋友的词汇中,月亮总是金黄的,可今天我却要说不。
早上八点零五分,铃声响起,我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操场做操。“哇,白云桥!”“嘿,长云龙!”……大家看到天空中的一条长云带欢呼起来。我也跟着望天,这时我发现,西方的天边有一个白乎乎的圆东西。是太阳吗?不可能,太阳在东边好好地挂着呢!是月亮吗?怎么八点多了还没“下班”?我怕自己看花了,揉揉眼睛再瞧,是有这么一个圆家伙,棉絮一样的白色,只是像不会画画的小朋友一样,没有把整个“大饼”涂抹均匀,这里一缕,那里一丝的。
做完操,我赶紧跑去问老师。老师观察后,说那是月亮,还用三球仪给我做了日、月、地的绕转实验。哦,原来月亮不只在晚上“上班”,也不只是不变的金黄色,我激动地向小朋友宣布我的新发现。
看过了《白月亮》,让我们的眼睛也闪亮了,而这样的作文断然不可能在啃书和做题中蹦出,在成人的说教中诞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想象出来,他来自于孩子走近自然的用眼话语。一番用心,一个坚持,让学生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感受,打碎了成人世界里固有的概念,走出了鹦鹉学舌的重复。缺乏灵感的时候,学生们会俏皮地送上我的常话:“放下笔,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