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于改变
2009-04-29徐淑萍
徐淑萍
上学期,我们五(2)班编了一本作文集——《贾聪明的故事》。我提供给学生“人物写真”,要求学生每周编一篇,最后汇编成册。
人物写真
贾聪明:主人公,光明镇光明小学五(2)班男生,爱耍小聪明,不爱做作业。
爸 爸:贾树根,手艺不太高的木匠,暴躁,对儿子要求挺严。
妈 妈:林芹菜,菜场卖菜,挺会做生意,爱唠叨,宠儿子。
外 公:常去老年活动室下棋,爱管闲事。
外 婆:每天接送幼儿园孙女,儿子、儿媳在外地经营服装,常年不回家。
表 妹:淘小皮,特调皮,爱出歪主意。
刘老师:班主任,语文老师,有经验。
张老师:数学老师,很负责。
贾 严:死党,小组长,常帮助逃作业,但会说漏嘴。
林 婷:班长,挺能干,打扮时尚,镇长之女。
创作《贾聪明的故事》是《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第097&098期罗珠彪的阳光喔给我的启发。作文集分为A版、B版和C版,每版各13篇,但每版的人物、故事却各不相同。故事发生在学校、家庭、电视台、动物园、道路边等等,范围广,内容多,人物的性格鲜明,主人公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学生们在故事中运用了掀起波澜的技巧,伏笔照应的技巧,也努力运用搞笑、惊险等不同的写作风格,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故事中,编织一个又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表现了学生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及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作文集一发下,学生们爱不释手,也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现回顾《贾聪明的故事》的教学过程,感触颇深,如果说《贾聪明的故事》是成功的,那么成功的原因就是——改变。
一、改变训练方法
传统的作文训练,是以一堂课写一篇命题作文为主的,教师往往给写作要求加上条条框框,如文章如何立意、选材,每个段落应写什么,等等。这种训练虽有一定的好处,如明确了写作目的,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但是时日久了,其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早厌倦老师的这一套,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都要按照我的规定来写,按照一个模式来写,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就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中消失了,所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多少生命力可言了。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地写作。为此,我改变了训练的方式:在开学初告诉学生,我们这学期要用集体智慧编写一本书——《贾聪明的故事》。学生们兴奋得不得了,我让他们把“人物写真”抄在作文本的首页,这些人物当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每周接一篇,每周三为作文上交时间。第一次,我选出故事情节编写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便于学生打开思路,容易往下续写的文章三篇,分为A版、B版和C版,学生接写哪一篇由自己定,每周一篇故事接龙只要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就行了,没有过多约束,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写。学生们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他们的个性才华就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如果说传统的作文教学更有利于一些学习认真、循规蹈矩的女生发挥优势的话,那么改变了训练方法以后,一些平时不太爱写作文,有个性的小男生就有了优势。如张士玮、吴景律、胡方恺等等都是平时经常逃写作文,令老师、课代表费熬心思的对象,可是每周一篇《贾聪明的故事》却让他们充满期待,还不停地探问:“下一集什么时候发?写什么?”我知道这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人体验的训练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许学生对贾聪明的学习生活体验不够准确、深刻,甚至有错,但作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塑造完美,而是帮助学生真实地表现他们的不完美,是主张他们写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作文中留下成长的印记,而这正是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如果作文教学在缺少真正的写作动力情况下进行,那么学生采取消极、被动、应付的态度是必然的;作文教学成效不高也是必然的。故事的续编改变了作文训练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习作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贾聪明这个人物折射出的是自己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喜怒哀乐,并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写出了一篇篇独特和富有个性的文章。
二、改变习作时间
课堂,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也就是教师规定学生在一小时内,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作文。这种做法给了学生时间紧迫感,有一定的好处,但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割断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无法获得写作必需的基本素材,往往使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人云亦云,就是胡编乱造。长此以往,就会压制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学生把写作当成负担,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新课程提出:“学生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我把学生的写作时间引向课外,把写作过程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在上学期的故事接龙中,我要求学生们保存好每周一篇的故事,在接写每篇作文时一定要先看看前几集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要同家里人商量,根据前几集的故事情节,想想下面该接什么内容,而且有一周的时间构思,学生可以慢慢琢磨。因而有很多家长也主动地加入到了编写《贾聪明的故事》的行列中来,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自然兴趣更浓,作文质量也提高了不少。还有很多同学把平时看的《e班e女生》《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等书中的情节和网络中看到的故事也安到了贾聪明的身上,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不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吗?改变了短时、限时的习作要求,让学生的构思、创作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也让他们在课外书中,在与家长探讨的过程中,思想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激情,使他们主动拿起
笔来,一吐为快。这种有感而发的自主写作,往往是真实的、独特的、高质量的。
三、改变指导内容
我们的作文指导,通常都是一出命题,二读范文,三提要求,封闭型的“三步曲”一直唱个不休,学生写作属于“闭门造车”,写来写去不见成效,师生都已腻透了。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让学生把贾聪明当做我们五(2)班的66号,好像每天都跟我们一块儿上学、放学。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 主动参与生活体验
要让《贾聪明的故事》中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走出课堂小圈,跨出校园,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观察拂面的春风、爆发的嫩芽,捕捉景物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班中养一篮绿豆芽,或观察蚕一生的变化,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进入公园,体会雕塑、小桥、湖水、回廊等的巧妙搭配,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观察窗台上的仙人球、仙人掌,比较它们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学生在作文中自然会观察敏锐,思维活跃。于是郑宇航的《快乐春游》中有了“比大腿粗的蟒蛇,不时地吐出杏红色的舌头”,“富有‘牛脾气的牛看见同学吃牛排瞪红了眼一齐冲过来”。因而,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也是解决《贾聪明的故事》无事可写的最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并积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学生们每人准备了一本记录本,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网络中看到有意义的大事记录下来,把发生在同学之间有趣的小故事也记录下来。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学生们睁大眼睛,开动脑筋,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记录本上的内容成了同学们给贾聪明编故事的源头活水。如《骗计失败》中,林婷先假装给妈妈表演闭着眼睛签字,而骗取了妈妈不看内容签的名字。这些是小作者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就成了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相关的内容。像黄福晨,赵安琪等学生如果没有上网的生活经验,也不会写出既控制不了自己急着要上网,但又怕挨揍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会闪现生活情景,其间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3. 再现生活利用迁移
作文指导课上,我会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我经常让陈婷婷、赵安琪这两位富有个性的女运动员把课间发生的事和运动场上的事再现到课堂上,学生们会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嫁接到喜欢运动不爱学习的贾聪明身上。在排路队中我偶尔调查得知一段富有个性的对话,就抄到了黑板上:
林一:你最崇拜谁?
叶家壮:我没有崇拜谁!
林一:不行,你必须崇拜我!
叶家壮:为什么?
学生读过捧腹大笑后,《贾聪明的故事》中又多了一则幽默的故事。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因为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孩子们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四、改变评价方式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由老师予以评分,并写出评语。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但发现问题却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学生也只看评语、分数,并不认真琢磨指出的问题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所以,作文的评价方式也应由小学高年级开始转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每周三是作文上交时间,我先让学生明确故事要符合“人物写真”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情节连贯性要强,并有可读性,再指导展开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一指导学生自改,二组织学生互改,三学生集体评改,四教师批改鼓励。每次调换选用几种批改方法,因为同一方法用长了,难免模式化、程式化甚至僵化。这样师生传递信息的方式由师→生单向式或师←→生双向式变成师←→生、生←→生多向式,有效地优化了信息传递,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开放思维、认真推敲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由于改变了评价方式,学生编的故事不但要面对老师,还要与同学调换阅读,为顾及自己的形象,学生就要为自己的作文负责,在作文创作中,内容不再胡编乱造,也尽量避免错别字、病句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一同享受写作的乐趣。
每周我们都会在A版、B版、C版中各选出一篇,学生兴趣很浓,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被选中,会不厌其烦地修改多遍才肯交出。因为每一版本内容不同,人物不同,叫我一个人记清每版的人物和情节是不可能的,于是每个版本各设了一个组长,由他们负责保证故事前后无冲突,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最后才由老师批阅把关送去打印,这也是被选中的同学自改以及生生互改最后由老师评改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给学生适当加压,效果很好。
以上是我对上学期《贾聪明的故事》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虽然我花了很多精力,但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尝试总比墨守要好吧!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我的尝试能点燃学生的文学火花,稍稍改变大班额情况下的作文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