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
2009-04-29王华陈茜
王 华 陈 茜
内容提要:与祖国大陆整体相比,台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且在经历了数次产业外移浪潮之后,台湾服务业也存在跟随制造业协同对外转移的迫切性。如何有效吸引台湾服务业对祖国大陆投资,并有效推动大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探讨祖国大陆在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过程中应实施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89-04
1.现代服务业的理论认识与界定
所谓“现代服务业”,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既体现为新型的服务模式,也包括由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增值度等特点。例如传统的银行业、商业与运输业,在采用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提高其技术含量之后,就逐渐演变为现代银行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配送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业、教育服务等则都以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属于知识密集性行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与管理资讯、资金融通、品牌行销、物流配送等广泛的上下游服务支持,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因此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本身产生知识的增值,更能通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提升与品牌拓展而形成乘数效应、产生更大增值。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并无明确的行业划分标准;而根据上述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分析,结合台湾地区的行业标准分类,本文将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范围限定于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等行业,既包含生产性服务业,也包含消费性服务业,尤以前者为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的中间投入,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台湾现代服务业中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对外投资趋势,在当前背景下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消费性服务业对于活络内需经济、促进劳务出口(主要是旅游观光行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2.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考察:从结构面到政策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1981年的新台币(下同)9 06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 448亿元,实质年均增长率7.48%,占GDP的比重也由1981年的49.99%上升到2007年的71.06%,占比超过七成;近年来服务业增长率有所下降,仅维持在4%上下,但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50%。在吸纳就业方面,2000年以来服务业就业人数基本都在550万人以上,就业比重达58%,且有年均1.06%的增长;劳动生产率超过农业与工业部门。显示台湾已逐步完成工业化过程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具体来说,对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外贸易、政策整合等角度加以分析。
2.1内部产业结构
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及所占GDP比重如表1所示,各行业增长率及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近年来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业①占GDP比重较为稳定,分别维持在6%、10%、2.5%、1.8%和3%上下,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与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略有下降,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的比重则略有上升。与此相比,批发及零售业(18%)、不动产及租赁业(8%以上)、政府服务(10%以上)等传统服务业占有更大比重。2000~2007年,各类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6%、3.8%、5.2%、3.11%和3.24%,与GDP及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3.8%和3.4%相比,几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较快。
2.2就业结构
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及所占就业总人数比重如表3所示,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近年来超过6%,其后依次是教育服务业(5.5%以上)、金融及保险业(4%上下)、医疗保健服务业(约3.3%)、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3%上下)和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1%以上),上述六类行业的就业人数约占到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一半。
进一步,通过计算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吸纳率,可以衡量各行业在吸纳新增就业人口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所谓就业人口吸纳率,是指某行业新增就业人口占新增就业总人口的比重。2002与2003年服务业整体的新增就业人口吸纳率高达100%以上,显示在经济总体萧条、制造业失业率上升时期,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所起到的显著作用;2004~2007年间服务业的吸纳率基本也都在60%以上(仅2005年略低,为22.4%)。上述六类行业的吸纳率并不稳定,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在2005年的吸纳率高达78%,其余年份则保持在一位数;金融及保险业在2002和2005年的吸纳率较高为9.9%和12.8%;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在2002和2007年的吸纳率较高为25.4%和20.7%;教育与医疗保健服务业在新增就业人口吸纳方面表现较为突出,2001~2007年二者的平均吸纳率分别为11.3%和9.1%,远高于二者的就业比重;而文化休闲服务业则呈现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的趋势。
2.3 对外服务贸易
虽然受制于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性,服务多无法采取商品所常用的国际贸易形式,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实现全球布局,因此逐渐衍生出若干种国际服务贸易形式。由于缺乏相关统计信息,目前可用的服务贸易资料只能取自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有关劳务收支部分。虽然没有行业分类信息,但考虑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具有更强的跨境交付可能性,可以将劳务收支简单视同现代服务业的对外贸易加以分析。
由图1可见,1991年以来台湾劳务进出口额呈不断上升趋势,劳务出口收入额由1991年的84.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9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8.62%;劳务进口支出额由1991年的16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70%。虽然一直处于劳务收支逆差状态,但逆差额则在不断减少,显示现代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在逐渐增强。
2.4政策整合
为了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及履行加入WTO之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用以推进岛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国际环境接轨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岛内金融业在施行混业经营与监管之后,“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各业法规予以修订,放宽经营弹性、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强化问题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给予并购租税优惠;并制订《金融服务法草案》,整合金融各业管理规范。旨在建构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体系健全稳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降低金融市场运营风险,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来台开发业务,并推动岛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财政部”亦通过对相关税法的修订,检讨金融商品业务税制,促进税负合理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租税环境,增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在运输、仓储及通信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新闻局”、“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等部门,针对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电信和广播电视通讯传播管理等事项,制订或修订相关法规,推动相关事业发展及新兴科技的引入,保障消费者权益与市场公平有效竞争,促进多元文化均衡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金管会”、“内政部”等部门对于《会计师法》、《技师法》、《建筑师法》等法规予以修订,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提升其专业水准,完善执业方式与制度,保障相关利害人权益,强化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永续经营。
针对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行业,教育、卫生、内政相关部门亦籍由对相关法规的修订,建立服务机构弹性调整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运用效率,规范从业资格、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营造各类机构(如公、私立大学)公平竞争环境,以期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各业良好发展。
3.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第一,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岛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渐趋成熟,而包括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面临全球竞争压力升高,以及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产业倾向于采取专业分工的经营策略,所需服务向外购发展,亟须外部服务业的支持,以取得更专业、有效率与精致化的服务,与产业内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进行分工,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各类服务活动与功能的区隔却越来越精密,由此推动台湾服务业向专业性、整合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品质,目前涉及的范围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众多形式。作为中间投入型的支援产业,台湾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
第二,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台湾现代服务业以城市或科学园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城市区域在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完善,资金、信息、人才较为聚集,加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信息传递突破了空间限制,使得城市的许多主要机能如财务控管、生产管理、研发、设计、行销策略等指挥控制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拥有完善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城市,利用所掌握的先进创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资讯产业,也易于成为国际化城市以及全球资讯汇聚的中心。台湾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以台北都会区为最,台北已成为金融、网络服务、专业咨询、市场中介、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汇聚中心,各类服务业在此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畅通、人力资源丰富、行业之间相互支持的优势,从而实现提升经营绩效、进行全球化布局的目标;其次如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都会区域也都聚集了一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但专业化的重心略有不同。
第三,全球化布局逐渐拓展。受台湾制造业代工经营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台湾缺乏自有品牌及行销渠道;其对亚太(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跨境投资,多为运用当地低廉劳动力与土地,与当地的生产网络关系薄弱,所生产的产品也未必以当地市场销售为主,因此对于因研发生产及开拓投资地消费市场所需的生产性服务并无旺盛需求。台湾代工厂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高,但却未能同步带动岛内其他相关服务业如行销企划、广告、市场调查、全球通路物流、顾客服务、公关、专利权法律服务等的同步成长。随着台湾制造业几波次的大规模外移,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台湾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萎缩,要求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跟随制造业步伐而实现全球化布局。截至2006年底,台湾对海外服务业投资5 450项,占对海外投资总项数的47.39%,服务业投资总额292.7亿美元,占对海外投资总额的59.94%;而2000年至今服务业投资总额即达185.54亿美元,占比68.84%。可见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台湾对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服务业当中,金融投资及其辅助业对海外投资规模高居榜首,投资金额202亿美元,占海外投资比重41.37%,而运输仓储及通信业与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比重都在4%左右。
4.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相关策略
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对祖国大陆投资,既可以促成已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制造业企业与其上游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融资、研发、管理和行销等各个方面形成专业化分工,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与市场风险,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更能通过知识外溢效应的发挥,为当地的服务企业提供在经营、管理及品牌行销等方面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推动本土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同时也为完善大陆各地区的商务服务环境、培育市场消费潜力、增进地方就业等发挥作用。
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分类,服务贸易的开展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而上述积极影响的实现,以服务提供者在境外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方式最为明显。这一点与制造业领域注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非单纯从国外进口货物的策略是一致的。因此,要吸引台资现代服务业将资金、人力等关键生产要素转移到大陆地区发展,必须明确台资现代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中的考量因素,并对地方投资环境予以自我诊断和系统完善。
第一,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优化区域行政环境。包括政府管理体制在内的区域行政环境是影响台商投资经营的重要乃至首要因素。为了改善区域政策与行政环境,应及时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放弃政府机构“条块分管”的管理模式,确定统一管理现代服务业的政府协调政策、制度和监管机构,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强化对台资服务业项目投资的引导、支持与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导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障地方政策法令的合理性、稳定性和透明性。
第二,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合理引导台资流向。不断推进各地区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市场化进程,同时根据现代服务业中不同行业门类的性质,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引导台资流向各地区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打破现有的行业垄断与所有制垄断,推动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对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吸引台商投资以及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鼓励台资流向产业关联度高、知识密集度高的物流、通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充分发挥其先进模式的作用以及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并有效利用其知识和技术外溢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引导本土企业与台商在会展、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并加强政府指导与协调;防止台资向投机性质较强的领域集中。
第三,进一步培育制造业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对于制造业有较高的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动力即在于追随台湾岛内制造业客户企业的外移步伐,巩固客户群体并拓展市场份额,从而保持并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对多”性质的服务提供商,加之服务产品的可复制性,只有面对较多的客户群体,才能确保服务效率和赢利水平,因此(台资)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成为台资服务业流向的重要指针。可以预期,一个地区吸引台资制造业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未来吸引台资服务业的比重。同时,推动现有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或转型,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可行思路。
第四,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机制。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且在跨境流动中,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把技术、销售、生产环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成本最低原则异地分设,而必须是集技术核心、管理经营、服务内涵为一体的整体引进,同时还要根据消费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创新,因此对于高素质、专业化服务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较熟练的人力资源的空间聚集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应重新对地方人才工作的目标加以定位,推进人力资源配置、保障与激励机制的全面革新。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重视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企业岗位培训事业,力求培养大批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胜任一般工作的从业人员,以及培养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保有与引进机制的不断优化创新,规范现代服务业的从业资格认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五,加强区域现代服务业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运营突破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使现代服务业的运营网络、产业关联及其乘数效应得以在更宽广的区域内发生。大陆各地区在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过程中,应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上述低地域依赖特征,重视区域间的合作联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求与优势,更应对跨区域的生产布局与地域相对优势有系统性的把握,科学研判台资现代服务业未来在大陆地区的网络格局与关联模式,由此尽早制定出与周边区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引资过程中的有效合作战略与实现途径。
第六,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为台湾现代服务业在大陆发展提供保障。外资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和逐利性,台资也不例外,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台资服务业的进入,会加速地方台资企业独立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其根植性以及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减少台资企业正向外部性的发挥;通过竞争抢夺当地市场份额,形成对当地服务产业的挤出效应;台资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通过企业联盟乃至企业购并,在融资、贸易等方面变外部交易为内部交易,绕开政府在相关方面的限制规定,导致政府的调控意图难以实现,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持和掌控;等等。因此必须对台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以及当地服务业的承受能力加以全面评估和衡量,加强对台资投向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和完善对现代服务业的经常调研制度及其信息的检测、预测和发布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服务业利用台外资风险的监控与预警系统,及早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与负面社会影响。维护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注 释:
① 由于统计分类的原因,医疗保健业中包含对社会福利业的统计.
参考文献:
[1]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积聚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2]苏美祥.加入WTO对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2).
[3]王惠,殷存毅.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亚太经济,2004,(5).
[4]贾妍.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实例剖析[J].商业时代,2008,(30).
[5]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6]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R].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王华 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助教,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台湾经济与两岸合作、经济统计。
陈茜 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台湾经济与两岸合作。
[收稿日期]2008-11-05
(责任编辑: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