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
2009-04-29李俊英
李俊英
摘要: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和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相适应。
关键词: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区域经济发展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突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特点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从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显然,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融入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不仅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明确规定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针。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和贯彻党和国家总的教育方针,这不应该有任何疑义。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的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学科专业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妥善处理贯彻教育方针与突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特点的关系,应解决好以下问题:(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教育学生在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这关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2)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多年来,由于重视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社会实践环节实质上被削弱了;(3)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各高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基本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如有的学校提出培养通才的目标,有的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专才的目标,有的学校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有的学校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基本理论的教学,有的学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解决这些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各校实际相结合,与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特点相结合,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突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教育方针。
2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定位就要先分类,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第三大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就是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
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效益,进而关系到经济、科技、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体来说,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我们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进行探讨。
2.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
从根本上来说,“育人”始终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同时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基地,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与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地方高校首先应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牢固树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观。经济垒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十七大”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思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就是应该为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时代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历史使命,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地方高校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应强调共本土性,坚定不移地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当地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要在西部大开发、发展中部经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役中,在各地“科教兴省(区)”、“人才强省(区)”的战略实施中一马当先。地方高校只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只有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培育
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实现自己上新台阶、达新水平、出新效益的发展目标。
2.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历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近年来参照国外的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倾向于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高校的职能都是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只是在培养人的层次上各有侧重。科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是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它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研究型高校有一定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和一定数量的拔尖创新人才,教学与研究并重。教学为主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和和发明、推广应用技术人才。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教学服务型高校主要为本区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属于教学服务型,高职一般为专科层次。显然,地方高等院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除少量的属于教学研究用型外,绝大部分应定位为教学为主型和教学服务型。除了教学研究型和少量的教学为主型的地方高校进行适量的研究生层次教育外,主要进行本科层次或专科层次教育,实现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多样化。当然,我们的研究定位于本科教学层次。
2.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
高校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的选择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每所高校都应努力发展具有特色和水平的学科和专业,作为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基础。要特别强调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而且,这种特色一定是要有优势的特色。确定本校的特色学科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面向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2)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前沿学科,(3)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发展人文学科;(4)促进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共同发展、交叉互融,发展边缘交叉学科。
开展应用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主攻方向。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最主要表现之一为地方高等学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因为:(1)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2)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3)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历来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主要任务是促进技术创新,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当地经济的现实生产力。地方高校要努力成为地方应用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成为各地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3对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思考
3.1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从而走出一条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新路。
目前,从地方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倾向。同样是农业类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侧重于茶学、动物医学、凝血(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森林资源保护和游憩(旅游管理方向)等专业-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阳)则主要侧重草业科学、酿酒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植物保护、制药工程等专业,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主要侧重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可见,上述学校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需求不同,开设的专业侧重点不同,这些专业设置无疑都是受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甚至生态环境等影响,从而服务干区域经济,形成特定区域经济的特色教育。
3.2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教育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尤其是知识与技术资本是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的根本动力,是人类进步的终极资源。现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培育上,是否明确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如果偏离了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其后果一是丧失地方政府和社会这块生长土壤,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二是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地方高校必须着眼于现实。在人力资源的培育方面与区域经济结构,速度、规模对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明确办学定位,确定人力资本培养、输送和储备的合理平台。近年来,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在急需人才的学历层次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梯度。直辖市对博士和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最高,为36.3%,其次是硕士;省会城市对硕士的需求最高,为49.95%。其次是博士生和本科层次的人才,再次为专科;地级城市对本科的需求最高,为42.3%,其次为硕士、博士、专科。显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是有差异的。
目前,直辖市、省会城市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飞速步伐,大批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无一不是依托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设立的。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苏州高新区工业园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工业园所需要的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正是当地高等院校培养输送的。作为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受经济体制、经济实力、技术含量、产业结构及地方经济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状况十分复杂。地方高校应将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上,努力使自己区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只有这样,方能实现为区域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相适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t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应自觉为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培养人才,在教学和科研上,要紧扣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主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开发方面已有不少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设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速,这当然是高等教育走产学研链条服务的一条成功途径。当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高科技含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企业文化力不强等,而拥有人才、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优势的高等教育,正是解开区域经济发展锁链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