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运河畔一奇葩
2009-04-29张玉兴
张玉兴
纵贯馆陶东部的卫运河,原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曾经是沟通南北的一条重要水路。馆陶县城城北20公里卫河堤畔,有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滩上村,馆陶县木偶戏就生长在这里。
上世纪40年代,滩上村村民徐西成(已故)、孟宪臣等接触到木偶戏后,便一下迷恋上了她。当时战乱不断、局势动荡、民不聊生,生活无望。他们认为学好木偶戏,挣些钱能够养家糊口。几个人一商量,很快推陈出新,把木偶戏和当地流行的四股弦戏(柳子腔)结合,形成了小有规模的木偶戏演出团体,人员最多时曾达到十七八个,他们走陶山、出卫水、上天津卫。现在,鲁西、冀南地区上空还回荡着四股弦的琴音,陶山人眼前还浮现着木头人的身影。
一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馆陶县,历史悠久,是“龙山文化”的重要脉系,水陆交通发达,文化底蕴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文化艺术汇聚地,这为木偶戏的启蒙奠定了基础。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现存的木偶戏形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馆陶县滩上村的木偶戏系杖头木偶,老艺人称之为肘大偶(方言音hou)。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出,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
旧时,木偶戏是一种很流行的表演形式,逢年过节,婚庆丧事,庙会堂会,都有戏班表演。滩上木偶戏的表演者用三根木杆操作木偶,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斟酒、 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木偶戏的伴奏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表演动作细腻,惟妙惟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于木偶戏,至今还流传着:“不浇园,不锄地,也要去看木偶戏”的民谣。人们称赞说:“木头人,木头人,真正像个人;木偶戏,木偶戏,活像真人在演戏。”
滩上木偶戏使用木质偶人,头部使用梧桐树根雕刻而成,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头像共7副;伴奏乐器有鼓、锣、镲、钹、笙、笛、四股弦等。
滩上木偶戏历代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学徒跟班学艺,主要有家传、师传、家师结合传授三种方式。
二
滩上木偶戏表演的艺人中,年龄最小的今年也61岁了。他们从小学艺,跟着村里戏班,背井离乡,走村串镇表演,挣钱糊口活命,白天在戏班打杂、收拾道具物品等,晚上跟着师傅学习唱腔和木偶操作技艺,还要背记长篇的戏词。
孟宪臣,是滩上木偶戏的头像制作者,心灵手巧,雕刻的木偶人物栩栩如生。他起早贪黑地用功学习,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下。从艺不久,他就可以表演《王林休妻》《高魁举赶考》等传统剧目了,成为木偶戏表演骨干。俗话说木头无情,如何使了无衷肠的木头转换成“人”,且洋溢着喜怒哀乐,靠的就是雕刻家的非凡功夫。孟宪臣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大胆创新,他刻的木头人脸谱,形态各异,神情毕肖,极富性格特征。
孟宪臣说:“这些木头也是有生命的”。他对亲手雕刻的木偶很有感情,不演戏的时候也经常从箱子里拿出来摆弄,穿上衣服,插上头饰,嘴里还象哄小孩一样嘟囔着:“咳,听话。”“梳头了,看俺闺女多漂亮。”1963年发洪水,卫河决堤。洪水进了村子,孟宪臣不背米,不背面,抱起木偶爬到了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上。但是因匆忙,只抢救出7个木偶头像,眼睁睁地看着装有其他木偶头像和服饰的箱子被洪水冲走。每次提起此事,他的眼里还噙有泪水。
孟庆平,自幼学艺,刻苦认真,聪颖过人,天生就一副宽厚明亮的好嗓子,即能演唱又能操纵木偶。
徐子英,精通木偶戏的伴奏、演唱,是滩上外出表演的组织者。他不求名利,至今居住在两间土屋内,守护着木偶戏演出用的戏台、道具。
今天,馆陶木偶戏被纳入邯郸市首批和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人们经常参加表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支持。
三
近年来,滩上木偶剧在馆陶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作了一些相应的传承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滩上木偶剧后继乏人,随着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人们已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前,滩上木偶剧尚存演员只剩下年逾七旬的老人孟宪臣和他的传人六十多岁的孟庆平、徐子英等五六个人。其次,资金短缺。没有资金就无法添置器材、服装等必需品,也无法建造像样的场地进行技艺传授。
为保护、弘扬滩上木偶剧,使这一民间技艺继续绽放异彩、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护工作:
进一步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彻底摸清馆陶滩上木偶剧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价值,调查内容全部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保护好滩上木偶剧现存的优秀曲目及偶人、道具等,确保不流失。
在乡镇、农村组建滩上木偶剧兴趣小组,定时、定点邀请滩上老艺人亲自指导教授滩上木偶剧演艺技术,继承、发扬这一民间戏曲文化。
建立以滩上木偶剧老艺人徐子英为组长的戏曲保护领导小组,筹集一定数量的专项保护资金进行扶持。
尽力寻找投资对象,对滩上木偶剧的演出费用予以扶持,以发展、弘扬这一民间戏曲文化。
除了对现有的滩上木偶剧表演曲目及演出器具、专业人才进行保护,还要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艺,创作新曲目,发现新人才。
滩上木偶戏是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华北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习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其每件作品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我们了解民间戏曲近代的发展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这种用木头人“虚拟”表演的戏早于人演的舞台剧,具有表演性先于、优于文学性的特点,是“民间戏剧”、“平民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滩上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木偶表演艺术的发展。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