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志愿服务

2009-04-29龚万达

理论月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志愿服务信仰

龚万达

摘要: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中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志愿服务放在一个部分进行表述,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到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志愿服务活动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适合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主导文化和意识形态相融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信仰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中介。必须坚定不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才能使中国的志愿服务担负起配合党和政府的改革政策、发挥其经济服务与社会支持功能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愿服务;信仰;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148-0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的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中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同时,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观点。连续两次在党的如此重要的会议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志愿服务放在一个部分进行表述决不是偶然的。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到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致力于环境保护、社会服务和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的产生乃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而这个取向又来自个人的背景、教育和经验,也来自于社会环境的作用。所以,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精神是贯穿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之中的。志愿服务是舶来品,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所以西方宗教文化的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的较为明显。但是志愿服务活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主导文化和意识形态相融合。

目前人们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是超乎阶级的,是全人类的。这种认识在一定范围内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忘记了目前人类社会还是处在阶级社会,民族国家依然存在,没有“纯粹”的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都是与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关的。在我国还没有引入“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概念的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现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模式就是“学雷锋”,是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主导,带有革命年代特有的政治动员色彩的,其意识形态导向性不言而喻。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进入全方位改革时期,中国志愿服务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但配合党和政府的改革政策、发挥其经济服务与社会支持功能是中国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与此相对应,志愿组织和团体也大都是有官方色彩的,例如由国家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协助国家民政部支持和推进社区志愿活动的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接受共青团中央的领导,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志愿服务一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导的。

我国虽然正式使用“志愿精神、志愿服务”这些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志愿服务的思想与传统却有悠久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等理念,构成了志愿服务的文化内涵。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儒家学说倡导的“博施济众”的仁爱观念、墨家学说“兼爱、非攻”的精神主张,到中国古代出现过私人性质的“义仓”、“义米”、“义学”等类似志愿组织的行为,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雷锋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今天,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志愿服务又把传统美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赋予他以时代内涵。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特征的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重新解读。“其传扬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兴起,从而促进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渗透。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要求要以人们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志愿精神是扶助弱者、互助自助的精神,同时在帮助的过程中要求实现共赢互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而不是片面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与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友爱、互助”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中介

“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信仰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可信和确信的统一。可信就是信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能够在理论上为主体深刻理解和接受。可信是信仰中的理性因素。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它是一种在思想上的相信,发展到必须在行动上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状态。确信是信仰中的非理性因素。可信与确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信仰形成的关键不是可信,而是确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信仰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的价值观念已经不复存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普遍现象。任何国家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广泛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尖锐。由于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社会上有些人对阴暗面看得多,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抽象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不能口号化、简单化和庸

俗化,否则会引起负面效果,甚至产生进一步的抵触情绪。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到“确信”的转化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社会生活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人的思想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锻炼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教育的方法。实践锻炼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这种教育方法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锻炼是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必要途径。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克服各种内部的思想障碍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品质,逐步实现社会行为规范向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化,形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良好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致力于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广大志愿者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提高了公民素质和法律意识:通过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培养了高尚道德品质,形成了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关心公益事业的文明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使人们把对理论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志愿服务活动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必要途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单靠说理和感化,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和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使之由“可信”转化为“确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志愿服务必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当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是由全球性公民社会思潮催生而来的,而公民社会思潮的理论支柱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所谓“市民社会”,译自英文Civil Society(有的也译为“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通常是指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其相关的价值或原则,突出志愿性社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也称为“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张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是“四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这些主张与市民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有力地扩展了市民社会的自治空间,客观上促进了市民社会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复兴。新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这种个人自由,极力倡导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利于当代西方及全球市民社会的复兴与发展。但新自由主义者把这种诉求发展到了极致,他们鼓吹的“四化”政策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志愿服务,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说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广大人民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党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能力。

第一,必须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社会志愿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志愿服务,才能使社会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配合党和政府的改革政策、发挥其经济服务与社会支持功能。

第二,必须客观认识和评价志愿服务背后的社会思潮。公民社会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可资借鉴的合理成分,应该肯定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新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四化”、片面相信市场功能的主张,这将最终恶化公民社会发展的环境,对公民社会的建设与长远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正确认识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正确的部分我们加以消化吸收。对错误的部分坚决予以斗争,警惕其泛滥。

第三,坚定不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社会志愿服务这块新兴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去占领,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必然会占领。尽管当代西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但中国的志愿服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自己的理论支柱,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志愿服务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窗口,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模式,也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志愿服务应该批判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

就“志愿精神、志愿服务”这些概念本身而言都是舶来品,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公益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当代志愿服务的思想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构成了志愿服务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主流思想儒家学说还是盛极一时的墨家学说都包含有与志愿精神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佛教在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古代的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与一身,其所兴办之慈善公益事业,对当时、以后之社会民生,均有极大之贡献”。中国古代还长期存在私人性质的“义仓”、“义米”、“义学”等与现代志愿服务极其相似的行为。到了近代。乡村建设派在中国农村的乡村建设的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志愿的性质。我国传统的志愿文化有相当部分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在今天对于志愿精神的重塑、志愿文化的延续仍有积极意义。但是,传统的志愿文化中也有相当多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因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不相适应。“我们的慈善观渗透着实质性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判断。我们讲‘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是由血缘人伦向外推及的慈善;并且我们的帮助更常落在我们认为值得同情的人身上,这种慈善观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对素不相识的人和被我们认定为有行为道德责任的人的关怀。进而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正是这种‘爱有差等的观念使我们的慈善观缺少博爱精神所具有的普遍抽象的公共品格”。所以应采取“扬弃”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无比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志愿服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圭臬,坚定不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我们社会志愿服务这块新兴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去占领。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必然会占领。中国的志愿服务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自己的理论支柱,才能使中国的志愿服务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窗口,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模式,也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志愿服务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