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

2009-04-29肖汉银

理论月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历史演进

肖汉银

摘要:高校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发展,逐步拓展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服务社会是高校的新职能,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它强调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校只有更好更全面地服务社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服务社会:高校职能: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84-03

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着特定的职责,由此产生相应的功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从广义上讲亦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但狭义地看。“更多的是指高校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服务,既包括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包括服务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在高校诞生之初就明显表现出来的,而是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到进行科学研究,再到服务社会逐步确立的,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大学唯一职能是培养人才;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按照“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创办柏林大学,发展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20世纪初,作为美国赠地学院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美国大学,并为世界各国仿效,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新职能。

一、早期的大学主要为神学和神学政治服务

人类最早的高等教育及其机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中国的先秦、古西腊、古印度、巴比伦等地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的人员从事高深的研究和保存、传承高级知识,但现代大学(university)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修道院和大教堂中的教育人员开始转向世俗教育,牧师开始担任教师和讲师的职责,同时有来自各地的学生聚集在有大教堂的城市听他们讲课,一种广泛尊重知识的风气开始形成。随后,这一群体形成了某种学术性的行会。在拉丁语中。“universitas”一词的意思原本就是指行会,一种学者或学生的行会,这一学术性行会最终形成了中世纪的大学。

早期大学主要为神学和神学政治服务。中世纪的大学和教会、修道院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虽然在早期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独立性,在公共事务上也发挥过类似于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受到教会和城市当局的控制。局限于为神学和神学政治服务,逐步成为保守主义的堡垒,服务于少数人的需要,排斥一切新知识,成为教会和政治当局维护现状的工具,基本上丧失了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为高校拓展服务社会职能奠定了基础

以“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从19世纪初开始,科学研究逐步成为高校基本职能,并为拓展服务社会职能奠定了基础。

1早期大学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7世纪到18世纪,经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后的欧洲,资本主义势力逐步发展壮大,现代科学技术有了相当发展。与整个欧洲大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被看作“教育化石”的古老大学,仍蜷缩在神秘的教堂式建筑中,并没有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职能调整,培养古典专业人才的职能依然如故,从而使大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了传统大学的衰落,并一度导致了被称之为“学社”(academy)的大学之外的一种研究机构的盛兴,因为这些专业的研究机构承担起了为社会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职能。

2“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办学思想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大学按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19世纪初期的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急切需要通过受世俗关注的高等教育机构来实现民族的振兴。洪堡在担任德国教育部长期间,对大学单一教学职能提出了异议,突出强调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按“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创办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实践。

他说:“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在科学的发展上大学教师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在德国并超过了科学的研究者,他们在各自专业中的成就正是通过教学活动而取得的。因为,在其中不乏独立思考的听众面前进行自由的口头演讲,这对习惯于这种研究方式的人来说,肯定会与著作家的幽静生活或科学院中自由的团体生活一样令人奋进。由于大学中有大批生机勃勃、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在不断地探索科学。科学在此显得能够得到更迅捷、更蓬勃的发展。如果对没有持续不断、独立的认识,也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把科学作为科学来讲授。所以,如果不是在大学中,而且是经常地产生新的发现,那倒是令人费解。另外,大学的教学也并非如此之辛苦,以至于认为它打断了,而不是有益于悠闲的研究工作。在每一所较大的大学中,也有一些很少或根本不搞教学的人,他们只独立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只要安排得当,大学肯定能够独立肩负起发展科学的任务。”在洪堡看来,大学教师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大学生也非真正的学生。“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在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学生做‘研究工作。”

他认为,在高等学术机构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学不一样,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与学生都是为科学而共处。科学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手段,没有科学研究,大学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和理念逐渐影响到欧洲各国、美国,甚至中国,大学终于按时代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和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进行了改革。开始逐渐摆脱中世纪大学的神学形态,成为一种具有世俗倾向的近代大学,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基本职能。这一巨大的转变。一是使高校进一步认识到必须走出传统的“象牙之塔”,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关注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二是高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积累了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了科学研究手段,培育了科学技术人才,为直接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确立

以“威斯康星思想”的确立为标志,20世纪初高校拓展出了服务社会的新职能。

1《莫雷尔法案》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重要职能之一。高校与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最终确立是在美国的现代大学模式中,这一大学的理念和模式强调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德国大学的模

式对美国影响深远,而美国在根据本国国情借鉴德国大学模式的过程中又对大学职能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开创了高校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为美国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国会以赠地的形式鼓励举办农业工学院,培养专门人才。为农业生产服务。

2“威斯康星思想”的确立。20世纪初作为美国赠地学院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现代大学理念,即“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莫雷尔法案》提出的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其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该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

“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就是“大学要走出围墙,把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传播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范海斯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与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他说,威斯康星大学应立足于威斯康星州发展的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威斯康星州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

威斯康星办学思想在实施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传播知识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即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一般信息福利。专家服务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大学与州政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大学指派专家服务于州政府;二是指如果社会确实需要,即使是最高级的教授,也会被派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商店和工厂中进行指导。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大学派专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这样,就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人才。威斯康星大学通过推广技术、知识和提供专家服务,推动了威斯康星州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不但经费成倍增加,规模日益扩大,而且在诸如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方面迅速处于全美领先地位,从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成长为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

3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威斯康星办学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由《莫里尔法案》孕育的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把整个州作为大学校园,面向全州提供社会服务。“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像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其开放”。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威斯康星思想”的名字迅速在美国传播开来,并对其他州立大学甚至私立大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服务社会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标志着现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大学科技园”的问世。随后大学科技园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在大学周围形成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带,如“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等,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跨过大洋传播到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理念,服务社会已成为高校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大职能。

今天,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核心理念,自觉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斯坦福大学提出“立志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知识”;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学校要致立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学识,最好地为国家、为世界服务”;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牛津大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使世界、国家和地方社会富饶起来”;东京大学则期望“通过积极地用研究成果回报社会和工商业,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一大学发展的世界性潮流既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于1995年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随即被中央确认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成立,科技和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我国高校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人社会的中心。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等的重点支持下,大学发挥人才和知识高地的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服务社会是履行高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日益结合,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日趋紧密,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履行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

高校服务社会首先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理论指导。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社会。不同于古代或古典社会建立在习惯和风俗基础上的自然演进,而是充满人类自觉的理性构建过程。在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掌握这些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某些制度,引导社会向预定目标前进和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理性规划和预先设立目标需要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在社会中自发形成,必须在专门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中形成。在当代知识分化和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是以传承知识、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机构,并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发源地和扩散地。与此同时。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分子,为其提供了学习、科研的场所和氛围,也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这些人在社会中担任各种角色,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

高校服务社会能有力地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意味着高校通过利用知识与技术成果,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发挥着轴心作用,成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在经济上,高校是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基地,通过技术转移,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设计、改良和培养具备优良政治素质和品性的公民。在文化思想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有助于推进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进步。

高校开展服务社会活动,有助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高校通过与企业、政府、社区合作,技术转让等服务社会方式,可以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还可以直接运用自身优势创办科技企业,获取经济效益。高校在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获取高校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包括资金、人才、文化;凭借这些资源,高校又能更加有力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高校通过服务社会,还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开展服务社会,推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生产部门紧密结合,有助于及时获取大量社会信息、科技信息和生产信息。把握社会需求,从而推动高校自身的教育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模式以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克服教学、科研脱离社会需要的倾向。在服务社会活动中,还可以使师生经受实践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师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使我们看到,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大学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时代,那种以为大学就是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和纯粹精神家园的传统经验和观念,已经面临现实的挑战。高校不再仅仅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学问的场所,更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助推器”。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历史演进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二次人口红利视域下高等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探析
我国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