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跳远助跑速度研究综述
2009-04-29李倩
李 倩
1.助跑速度的研究
国内学者王清、冯树勇等人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最后10m的分段速度与成绩相关性高度显著,最后5m的助跑速度越快,则表现出来的成绩越好。赵国雄认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在所有的影响跳远成绩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它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最大,并与跳远的成绩密切相关。因此,跳远运动员在熟练掌握跳远技术的基础上,助跑速度越快,起跳能力越强,其跳远成绩就会越好。助跑与起跳的完美衔接对于找出适当的助跑距离、助跑节奏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跳远助跑距离,取决于选手发挥最高速度的加速距离,能够找出选手最佳助跑距离与助跑方式相信对提升跳远成绩更有益。助跑最后5m的速度是其绝对速度的80%-90%。可以把助跑最后3—4步提高速率的节奏看作是最有效的助跑节奏。助跑后四步步频和步长的控制可以减少为准备蹬地起跳过分降低重心时损失水平速度的可能性,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主要通过加强步频而不是步长来取得,通过加快步频来达到助跑最后阶段的高速度,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间越短,则成绩越好。
跳远最后几步(4—6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现代助跑技术及世界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大多两种技术:一种是最后几步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跑跳技术节奏;另一种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目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这种技术。最后几步助跑是准备起跳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动作结构为起跳创造最佳的条件,特别是最后2-4步的步长比例发生变化。大且步速快,踏板准确,起跳充分,腾空很高,使助跑速度利用率合理提高,促进跳远成绩的进步。
助跑速度是运动成绩优劣的基础,而绝对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前提。因此,绝对速度的有效发展应是跳跃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中心任务之一。有资料表明,刘易斯在跳8.91米时,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11.25m/s,平跑最高速度为12.0Sm/s;鲍威尔在跳8.95米时,助跑最后10米速度10.86m/s,平跑最高速度为11.61m/s。他们在创造世界记录时,在助跑上没有全力发挥他们的绝对速度能力,而是讲究机能节省化为踏跳创造更好的能量贮备。这就牵扯到助跑速度的利用率问题。
2、助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
速度是跳远运动的核心,速度利用率是关键。助跑速度利用率指跳远中平跑绝对速度与最高速度的比值,反映了运动员自身绝对速度的利用水平,是衡量跳远技术的重要指标。助跑速度利用率高,并不一定跳远成绩就好,因为跳远助跑的主要目的是要选手在起跳前发挥最大可控制速度,而不是最高速度,否则会不利于水平速度转变为垂直速度。助跑速度利用率能反应起跳能力的好坏。
尚修堂等认为,“突破助跑可控速度,强调助跑快,上板节奏快和起跳快,提高速度利用率是我国跳远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约瑟夫·马罗指出:“助跑必须以接近最高速度跑到起跳板,为获得有效的起跳,必须对助跑速度加以控制。达到最大可控速度大概是跳远中的最大问题。”林德曼则认为,“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达到最大的可控的速度”。丁·罗杰斯也曾提到:跳远运动只有在助跑过程中产生最大的可控的速度。才能取得好成绩。最大可控速度是由运动员的疾跑速度和在踏跳板上向地面施加最大力量的快速程度决定的。
根据1992年王清研究结果及之后的十几年中研究人员的监测,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一直为97%-98%。而绝大多数世界优秀运动员在93%-95%(有少数人超过95%)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提高,往往给有效地起跳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对起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波波夫认为,助跑速度每增加0.2m/s,要求运动员增大2%的踏跳力量。上海体育学院的俞继英、朱永贤教授在《奥林匹克田径》一书中研究认为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是一对动态平衡的关系。跳远成绩的提高是原来平衡的打破,新的平衡的建立。即两者相互匹配,同步提高,才能创造好成绩。
一些研究结果还进一步指出,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对成绩的贡献率已达到70%,所以国内外都很重视对跳远助跑速度的研究。朱水敏等通过研究国内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有关数据认为,保持较高的腾起初速度是我国选手的优点,但应完善起跳技术,使水平和垂直分速度的配比更趋于合理。适当降低速度利用率,尽可能地增大腾起角,是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王清等人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跳远助跑速度的作用并非完全取决于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上,而是靠对速度的合理利用,并伴有机能节省化的情况下发挥人体各技术环节的最大速度,单纯盲目地追求助跑速度利用率是不可能创造更好的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