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探论

2009-04-29杨慧丽

教学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特点理念方法

杨慧丽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特点;理念;方法

[摘 要]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机制的科学、公正和客观,对于鼓励学术创新、激发内在潜质、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认识这类学科学术评价的特点和难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以法为据的评价程序和以质量为指向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85-04

教师学术评价是高校教师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校竞争力与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人所共知的重大意义。无论是教师聘任制,还是分配制度改革,都需要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作为前提与保证。同时,学术评价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性杠杆和平台。科学的学术评价,能极大地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公平竞争、挖掘研究潜力、提升个人价值。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教师学术评价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但由于缺乏理论和制度层面上的有力支持,未能真正解决评价中的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等问题。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学术活动有其特殊性,学术评价工作更是异议纷纭,高校管理实践中也因此不断增加外部压力和内在需求。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探求人类活动及命运的真理、评判社会现象的价值、揭示其内在规律之特质,具有建立信仰、培育智慧、传承文化、磨砺思想的重大功能。作为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水准、精神素养和文明进程的特殊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判断、历史判断。以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创造者,是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思想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涉及人的精神内涵、价值导向和智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就其对社会的效用而言,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持久性,需要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段才能验证;就其培养人才、影响社会而言,往往表现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统一、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总之,这类学科的学术评价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具有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的特点。

2.间接性、相对性。自然科学成果可用实证方法进行客观的反复的检验,有精确的衡量标准和鉴定依据,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活动,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思想、观点大多以潜在价值的形态存在,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有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直接力量,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学术成果具有鲜明个性,人们对其认识和判断往往需要不断质疑、反思、发展变化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和曲折的,不能达到绝对的、刚性的真理性认识。因此,这类学科的研究,还具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思想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统一基础之上的相对性之特点。

3.差异性、关联性。人文社会科学涵盖基础、理论、应用、对策等研究层次和门类,其学术研究领域包罗万象、所研究的问题千差万别。学术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现实变革、社会应用、人文精神;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译著、工具书、研究报告、艺术性作品;学术研究水准通常取决于具体研究者的信仰、价值、道德、人格、流派以及身、心、知、情、意等主体性状况;学术研究的价值判断区分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社会制度和环境、文化背景和观念等等。因此,存在学科类型、研究形式、意识形态及认识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同时,又由于学术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理性与探索、批判与创新等的交叉和联系,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的难点

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学术评价,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规则,应首先考虑此类学科教师学术研究工作的特点,也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的难点。

难点之一:学术成果的非确定性困扰评价指标的统一性。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不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其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存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制约;现实与未来不同时段对其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定对等,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学术性与思想性、学术指标与学术精神等衔接点难以恰当把握,这些非确定性因素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和相对性。同时,又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研究对象及侧重点不尽相同,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时效也各有特点。学术评价不可能严格对应地制定指标体系,也不能以某种具体而统一的学科标准作为所有知识门类的共同规范,否则知识的地盘将会不断萎缩。[1](P253-254)同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标准的评价结果如何形成共识,也是评价实践中难以把握的问题。

难点之二:评价指标潜在的变数制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当前高校学术管理中,评判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的基本依据是在一定考核期内,教师完成的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及获奖等情况,并以此作为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奖励晋级等核心参照值。由于数量指标易于统计,在判断相对复杂的学术质量问题上,学术管理者往往根据刊物、授奖、课题的级别等因素,制定分类评价的定性标准,如最优刊物、核心期刊、国内外排名刊物、省部级或国家级项目及获奖等等。实际上,这些评价指标因其相关性的不确定,划分中有许多难以掌握的变量。例如,对于最优刊物、核心期刊甚至A、B、C类论文等级的分类,既存在刊物本身不同的侧重点如何统一标准、科学分类的问题,存在各高校之间口径不一、尺度不同的问题;也存在同一种期刊中论文质量有高低之别的问题,存在处于动态情况下的刊物分类如何体现时效性的问题。这些变数显然制约着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学术成果评价的科学性。

难点之三:非学术因素影响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对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学术考量,是执行评价标准的根本,也是促进学术研究持续发展的支点。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的规程看,虽然专家评价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并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权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直接影响评价公正性的要素和现象还有不少,例如,评价者的评价能力和价值取向、管理部门的渗透和干预、指标分配的平衡与倾斜、名人或名校的“马太效应”、专家不专和官学结合、缺乏回避和监督机制等等。学术评价中,候选人兼评议人,“运动员”兼“裁判员”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评价主体在裁决自身利益和人情关系时,很难以超越的情怀和开放的心态坚守正常的评价秩序,以致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尚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

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的突破点

教师学术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研究者、评议专家、管理者等诸多方面。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良性运行的制度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在评价理念、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

1.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应尊重和符合其自身的研究规律,符合学术自由的价值理念和学术健康发展的思路,应围绕学术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对学术研究价值进行合理评价。学术评价的目的不能简单地通过刚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得出终结性评价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对教师予以续聘、解聘、晋级等奖惩措施。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元性和尊重人的多样性的基础上,以远景观照、宏观视角以及动态关注、发展眼光,深入了解教师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质,鼓励学术创新、促进专业发展。[2]因此,需要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放在首位,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学术评价规范,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通过管理评价向发展评价的转变,改变评价者与教师之间分离和对立的评价关系,在和谐、宽松、温情的环境中,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促进教师自我实现需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的统一、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以法为据的评价程序。严密、科学、合理的程序,是做好学术评价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实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程序所强调的是法律性,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之中。需要以科学的评价理念为指导,以行政思维向学术思维转变为基础,将制定评价制度、严肃评价纪律纳入法制轨道,真正起到维护学术评价工作的民主性、公正性和监督性。

倡导民主 民主是决策的生命,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集体智慧的正确集中。要改变以行政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性学术管理体制,建构全员参与学术评价的“阳光模式”。评价制度、评价规则要通过评价主体和客体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的渠道和方式建立,要把学术成果的评价权力从行政化的框架中剥离出来,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使学术成果的评价制度和评价过程具有集思广益的民主化特点。

坚持公正、公平 严格执行评价制度,遵循评价规则,杜绝利用课题评审、成果鉴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学术资源进行权钱交易、官学结合或学术垄断现象,排除人为操控、门户之见、亲疏之分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保证学术评价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加强监督 建立对于学术评议者、评价活动和评价机构的有效监督机制,要在学校内外部的评价体系中,建立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公开答辩和学术声誉制度、匿名评审和评审责任制度、评审专家的遴选和回避制度以及对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行政权力在学术领域的垄断,避免因学术权力的滥用催生学术泡沫,避免学术研究失范导致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的丧失。

3.以质量为指向的评价方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在于激励研究者潜心研究、深入探索,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这种以激发内在驱动力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必须实现学术性功能的回归,实现评价规则从形式评价向内涵和实质评价的转变,克服追求论著数量带来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弊端。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制定以质量为最高指向的评价方法。

多元评价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多样化和学术创新个性化的特点,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学术评价标准。包括:数量与质量的评价、显性与潜性的评价、间接与直接评价、微观与宏观的评价、静态与动态的评价、成功与失败的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评价、个人与团队评价、对评价者的再评价等等,并针对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学术评价,力求以包容、拓展的评价理念,在多元中建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促进多种可能的学术创新和学术发展。

定性为主 学术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评价机制会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会显现其负面效应。过分强调产出和效率的导向,片面追求数量和形式评价,将造成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助长学风浮躁、学术泡沫现象。评价中应该淡化学术成果数量指标,注重论著的水平和质量,强化代表作制度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关注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价值,关注研究者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想。

专家评价 聘请校内外甚至国外同行专家,通过会议、通信、网络等评价方式,对涉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作出权威性评价,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内部价值承认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方法。同行专家了解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发展趋势,能分析所评价研究成果的学术层次和创新程度;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定性分析方法评价的研究成果,专家的学识和水平可以弥补其中的局限,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有关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专家评价需要以中立、客观、严格、透明的遴选制度和监督机制为基础,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公信度、评判水平为前提,尽可能避免主观、武断和片面的个人化倾向。

动态评价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间接、滞后和持久显示的特点,如果仅仅在成果形成时期就作出终结性评价,就无法全面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但学术上、思想上的创新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并形成共识,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都必须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价成果,基本上是那些在10年甚至20、30年前所公开发表的。[3]因此,静态、局部和微观的评价不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动态、整体和宏观之价值。应该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既要对科学研究形成的过程进行测评,还要结合成果形成以后的认可度、影响力以及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等进行事后评价。

评价周期 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需要一流的学者,也需要有足够时间和条件进行探索与思考。当前,大多数学校基本上以一个聘期(3-4年)作为评价教师学术研究绩效的时间跨度。由于我国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面、跨学科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新阶段,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需要在一定的学术积累基础上进行。[4]尤其是以追踪学科前沿问题、探索创新知识和创新理论为终极目标的基础研究,更需要厚积薄发。为了尊重学术研究规律,鼓励教师诚信治学、潜心治学,以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探索真理,可考虑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期限延长至4-6年,并视其学科主体性的差异以及受聘岗位层级的不同分别确定相应的考评期限。对正在进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教师还可进一步放宽或延缓绩效评价时间的要求,对一些学术造诣高深、学术贡献突出、学界公认的一流学者,甚至可免于考评。使教师在宽松、淡定、宁静的人文环境中激发学术创新灵感,贡献出高水平、高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

参考文献:

[1]陈少明. 对规则的疑虑[A]. 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C].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尧.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3]顾海兵. 构建时间与空间双重制约的学术评价规则[N]. 光明日报,2004-06-08.

[4]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10-08.

[5]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6]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孔 伟]

猜你喜欢

特点理念方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可能是方法不对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