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评介
2009-04-29李永新
李永新
[中图分类号]B516.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93-03
近年来,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终结之后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思潮还存在一些界划分歧和边界争议,不过,这些分歧和争议正表征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尽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有些问题就发生在当下,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历史性理论逻辑。在后现代这一主导理论范式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有一些总体性的逻辑,更充满了各种“地方性”的特征。这一思潮的“地方性”特征的出现,不仅由于后现代理论是一种追求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理论,还因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民族与文化语境的差异。
张亮教授的《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以下简称《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正是这样一部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地方性”特征的著作。这部著作深入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过程,考察了这一理论流派的核心人物——爱德华·P·汤普森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它通过重建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效地勾勒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的独特关系,从而成为一部推动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深入的力作。
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英国马克思主义受英国悠久的经验论传统影响而更富有民族化特征。英国在20世纪步入了日落斜阳的时代,不但政治经济开始处于守势,文化也由殖民开拓时代的积极输出变为不断输入,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这种文化输入的例证。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纷纷涌向英国,其富有保守色彩的文化不断被激发出内在的活力,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更富有欧陆文化特征的异域理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功地将之与英国现实经验、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使之带有了鲜明的“英格兰性的特征”,形成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独特历史脉络。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学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对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比,无论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研究还是对其中个别理论家的研究都显得非常薄弱。近年来,虽然英国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界的一门显学,但其实质上是一种策略,在理论上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致使英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关系这一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几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大量集中在了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到晚近的福柯、德里达等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身上,欧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由此成为研究的热点,除此之外的理论视域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遮蔽了。尽管也出现了一些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个案研究,例如伊格尔顿和威廉斯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对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同样,一些研究成果也力图概括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点,但是,在个案研究不充分且不成熟的情况下,这样的总体研究在内容上则是乏善可陈。那么,如何推进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深入?
要真正完整认识并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从整体上归纳概括这一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不够的,也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做法是深入这一理论内部,透彻地研究每一位理论家的思想,对重要理论家更应该多学科多层面地进行研究,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大多数理论家的思想,才能真正归纳概括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致特征。这主要是由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决定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在秉承英国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英国现实经验为对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体系化的理论建构。《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这部著作就是从事了这样一项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它以汤普森这一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梳理并总结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在我看来,对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这部著作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开拓作用,而且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这部著作准确把握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谱系,在深入发掘汤普森思想起源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重构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正是由于英国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地方性”特征,以及这一理论本身所追求的非体系化特点,加之国内学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很不成熟这一现状,使得那些试图概括英国马克思主义总体特征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以抽象思辨的推论模式演绎出一些体系化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也涉及到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点,但是这种言说本身却可能存在难以规避的风险,即抽象的理论体系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容易曲解甚至抹煞非体系化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真实性。《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这部著作深入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语境,追溯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两代“新左派”的具体发展历程,以经验、文化和阶级形成等关键问题为重心,在凸显汤普森思想发展的同时也使潜存于具体分析过程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显现出来。这样的理论考察方式既照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性质和英国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化特点,也以汤普森思想的发展为基础总结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其次,这部著作以汤普森的理论文本为基础,结合历史背景立体化地解读了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揭示了这一具有“英格兰的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在梳理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广阔的理论视野涉及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英国马克思主义起源时期的关键理论家以及两代“新左派”重要理论家的大量著作,以立体化的方式深入解读汤普森的关键理论文本,特别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共有的习惯》和《理论的贫困》等著作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指明了汤普森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发展路径,把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纳入到英国本土化的文化与现实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认了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所具有“英格兰的特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广泛的适用性和当代相关性。
最后,这部著作在对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还不断扩展理论视野,进一步剖析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一般理论立场。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造的一种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探讨和深化,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具体化。但是,如何在实践中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避免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这确实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汤普森的理论文本相结合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它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提出了一个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更为重要,也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如何使历史唯物主义本体化、民族化的问题。《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在考察了汤普森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汤普森与第二代“新左派”关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指出了汤普森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启示,即既要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和强烈的本土意识。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不仅在理论上重构了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在以这一理论为关注重心的同时指出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这部著作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也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国内学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刚刚起步,这部内容翔实、论证严密、阐释充分的理论著作虽然拓展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但也不得不承认,与浩大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相比,这部著作毕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同样进行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同行,我也期待更多的人从事这一研究,期待这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的个案研究能大量涌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点。
[责任编辑 孔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