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2009-04-29朱磊
朱 磊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91-02
2008年11月24—25日,“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江汉论坛》等杂志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教育部思政司、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大学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状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到现在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学科今后如何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30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已发展成为学位点最多、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最大的一个学科,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学科层次,已建立起原理与方法、历史与比较、理论与应用在内的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已具备本学科领域同行广泛认可并采用的话语体系,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流和对话的水平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有论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呈现更加注重学科自主发展的趋势,在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同时呈现更加注重学科内涵发展的趋势,在传承与创新的历程中呈现更加注重学科创新发展的趋势。学者们同时认为,应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论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本学科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素质问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本学科目前分别面临着宗教、国学和社会学与心理学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挑战;重复性成果多,创新性成果少,学科建设的多样性与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尚待优化。也有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发展还不协调,专业发展迅速,但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学者们一致认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几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要在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术团队、深化学术研究等方面下功夫,集中精力攻克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有论者进一步指出,应关注当前的重大现实性问题,加大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风险防范等问题的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搞好学科基础建设,将教材体系的调整和修订工作提上学科建设日程。还有论者立足于课程建设,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定位要紧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即“05方案”),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四方面,认识和组织课程教育。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学者们认为,新时期应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指引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有论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返本开新”的命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洞察迅速发展的现实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突破渐趋固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破茧而出”,植根实践“贴地飞翔”以实现理论的飞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返本”,就应关注重大实践问题,基于重要实践经验深化理论研究,通过对本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深解读提供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并注重汲取相关学科的有益养分,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教材等本学科的核心支撑;认为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的局面,就要开拓新视野,在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基础上拓展和建设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并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下关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其引领、建构和维护,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重大现实性课题,同时还要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话语和构建新理论。也有论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就的良好基础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可以从一般科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有益启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属性的社会应用学科,在理论研究中也应重视实证和应用性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研究和方法理论的创新发展。有论者提出,应首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一基础理论问题,从最初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到转换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再到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充分证实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历程;规律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保证,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形成了分层次研究和分类型研究两个重要观点,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同时要按系统论观点分层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论者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概念进行精微考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包括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换而成的普遍适用性原则和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结构功能特点等内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也有论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3+1”论域和范式转换的问题,认为方法论突破层面的理念更新和思维方式创新、教育实施层面上的具体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论研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3+1”论域;同时,除了沿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继承范式和创新范式,还应提倡行动研究的范式。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注学生,要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管理的创新。有论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是社会的规范性要求与人的德性需求相统一的结果,其目标和组织实施应体现“规范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既要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又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适应,注重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管理融合以实现自身制度化的过程,从而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某些方面的软弱无力,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的着力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的其他问题。有论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社会责任,要下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外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触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解决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有论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应对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科学万能论”、工具主义和教学模式单一的挑战,注重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掌握多学科的方法,加强西方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有论者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在反思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批评与继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军队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并就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与政治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等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责任编辑 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