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在不同发展方向上的抉择

2009-04-29李金奇袁小鹏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大众

李金奇 袁小鹏

摘 要: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徘徊于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究竟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学与术”之争始终存在于地方高校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十分鲜明地确立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原则,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以实用性、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发展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地方高校;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09)03-0005-05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作为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典型代表,鲜明地体现着两种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定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型院校,亦即本文这里所说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则更多的是徘徊、游弋于这两种不同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这一尴尬的格局,使之经常陷于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为了地方高校也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上的科学、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学校发展战略上作出艰难而果断的抉择。

一、地方高校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徘徊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原有的精英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仍然被保留下来,这一点,在特罗教授的理论中已有明确的表述,同时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得到了印证。与此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拓展的一部分,大众化教育内涵和教育模式成为新的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就由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内涵和教育体制构成。尽管此时的精英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精英教育已经有了些许改变,但它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精英教育的特质。而狭义的大众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形态,在生源构成、教育目的、培养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和办学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区别于精英教育的不同特质。这种狭义的大众教育被引入高等教育,并成为高等教育框架内区别于传统的精英教育的一种教育体系,这就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

顾名思义,在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它们之间的最本质上的分野即在于,前者是以面向少数杰出的受教育者和培养少数精英型人才为宗旨,而后者则是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教育。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和服务宗旨的不同,进而决定了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上的许多差异和冲突。其实,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内部就已经存在着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宗旨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模式。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就曾经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实行“学与术分校”,“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1]。事实上,在此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一直是在按照“学与术分校”的路径在运行,国家在开办一批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大学的同时,也设置了一些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专科学校。然┒,由于当时主导高等教育的是精英教育的价值体系,而那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教育又没有形成相应的气候,不足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与精英教育分庭抗礼;因此,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就没有得以凸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相对应的大众教育开始崛起,并在数量和规模上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而此时的精英教育依然在整体上维系着其固有的价值准则和实践模式。于是,高等教育内部两种价值体系和实践模式分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它使得现实的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问题与挑战,进而需要在体制、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根本问题上进行重构。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一历史性课题;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它有着许多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认识和解读,它在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是急需研究和应对。2006年,教育部的一位官员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2]。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其实这位官员的话并没有大错,只是不太严密罢了。如果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他们的就业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则是无可挑剔的了。而这里所说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也就是指那些在狭义的大众教育层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教育部官员的这番高论实际上触及了狭义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即这种大众化教育形态是一种面向大众,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为旨归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形态。正因为如此,大众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进入高等教育的场域,不仅改变了原有的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内涵,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原则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这种已经发生改变的、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高等教育的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果说原有的精英教育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而在新的背景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高职高专也很快地找准了自己的办学与发展定位;那么,唯有处于中间层次的教学型院校亦即本文这里所说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依然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徘徊。潘懋元先生在论述我国高校分类定位问题时曾经说过:“作为精英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和作为大众化主力的实用性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如果分类指导明确,政策措施得宜(如制订不同的评估体系,给予公平的对待),两类高校,较易定位,至少在理论上不难说清楚。但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即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们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都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3]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分类和办学定位问题上的不确定性,恰恰反映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类高校徘徊于两种高等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的现实。而且,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学校分类和办学定位问题上的徘徊与游弋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在多层面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实践以及建设与发展的困境,也从整体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两种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作出科学抉择,这是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更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地方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总体上看,在大众化背景下,徘徊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的地方高等本科院校,必须十分鲜明地确立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原则,坚定地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移。具体地说,就是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知识教育方面坚持以实用型、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在学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

首先,要切实解决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人们应该说讨论得比较多,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高等本科学校,人才培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即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谓培养目标,后者则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式。事实上,关于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解决好。一方面,我们虽然已经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人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要想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价值取向问题,即究竟应当以学科知识教育的内在要求还是以相应的职业素养要求作为学生教育与培养的价值标准,需要我们作出权衡。在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大学本科实行的是所谓的专业教育,从原则上说,专业的设置是学科教育和职业需求的结合点;然而,这种专业教育的价值基础是学科知识理论。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标志,是以掌握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并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作为标志的;通常,只有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里知识理论的学习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方可获得有关学科的学位证书。由此可见,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学科知识理论的学习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的。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抑或是教学型院校把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人才上,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的价值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即要根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这种职业素质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才是大学本科教育价值标准和直接要求。虽然作为大学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依然要以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作为依托;但是,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知识理论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唯一价值取向,最终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是学生适应相关职业的素养和能力。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化,一些地方高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这种改革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的局限,以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调整与整合,努力增强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适应性。

其次,在学科研究和教育方面牢固树立以实用性、应用性知识为主的理念。和飞博士在论述大学学科研究与教育问题时认为,在对待“学”与“术”的关系上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他说:“重点(研究型)大学:学术兼容,尊学为主。普通(教学型)高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4]高等教育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内涵相应地划分为“学”与“术”两个层面,大致地说,“学”主要是指有关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术”则是指与某些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相关的实用性、应用性知识。在确立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学”与“术”的分野的前提下,地方高校亦即普通教学型高校应当坚持学术并举,崇术为上。这样的学术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问题上,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实用性、应用性知识为主。对于这一点,上文已经作了论述,这样的价值取向定位是由大众化背景下狭义的大众教育自身特点、规律和使命所决定的;二是在学科研究和建设方面坚持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目标定位,这同样是基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需要和办学实际所决定的。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科研究和建设要服务、服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主体活动保持一致与契合。这样的目标和原则使得地方高校的学科研究定位在应用学科方面成为一种必然;另一方面,这样的学科定位也是基于学校自身的科学研究实力和水平的。当然,作为大学本科教育,学术兼容、并举是共性,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也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质和要求;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要突出崇术为主的理念,坚持把应用性、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和教育作为基本的价值选择。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地方高校在学科研究和教育方面突出崇术为主的理念,绝不仅仅只是体现了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与研究性大学的一种区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精英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重构。

三、地方高校在专业发展观上的分歧

在学校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价值取向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它的实质是要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以学校自我为中心,以学科自身的要求为准则的教学科研价值取向,努力形成以现实社会需求抑或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发展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担负着发展大众化教育的职能与使命。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政府发挥了其特殊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但是,真正推动着高等教育迅速地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是现实的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包括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上大学的愿望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有人以市场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尺度为题,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取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一段话,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像人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我们就要办下去,“我们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文章同时指出,由于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和现阶段我国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以市场作为唯一的尺度[5]。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的一番高论自然是不谬,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人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与现实的市场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如果我们也在那里奢谈与市场需求保持距离的话,不仅是与自身发展的实际不相符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型大学与地方普通高校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分野和差距。至于说在坚持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时,如何对待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和现阶段我国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则是另一回事;充分注意和防范由于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可能对高等教育造成的某些潜在的风险,与坚持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导向不是两个根本对立的命题。换言之,我们不能因为市场本身的固有缺陷和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可能对高等教育造成的某些潜在的风险,而放弃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价值导向;正确的态度是在坚持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价值导向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地方高校所坚持的这种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价值取向,将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机制,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抉择。

在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定位于狭义的大众教育,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智的抉择。潘懋元先生曾就当代大学教育问题精辟地说过,“自由是崇高的,功利是强大的,人们只能在崇高与强大之间徘徊。20世纪如此,21世纪恐怕也是这样。”[6]我们以为,潘先生所说的自由与功利和我们这里所说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组相互关联的概念范畴,相对而言,精英教育更加注重学术和精神的崇高与自由,而大众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其教育的功利性。如果说徘徊于崇高的自由与强大的功利之间是21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特征;那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是需要我们长期应对和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不会放弃对崇高的自由的追求,也就是说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注意保持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以及精神层面的高品位;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学校教育的现实功利性。当然,这里的功利性应当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譬如,本文提出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以实用性、应用知识教育为主,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它在本质上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功利的原则。我们强调担负着大众化教育的职能与使命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确立大众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和价值原则,并不意味着是要把自身的办学层次降格到高职高专的层面上,学校的教育实践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也并不完全排斥研究型大学的一些理念和做法;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我们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十分清醒地坚持大众化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并将其转化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以实用性、应用知识教育为主、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发展思路与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1.

[2] 原春林.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N].中国青年报,2006-05-22(9).

[3] 潘懋元,吴 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4] 和 飞.高等教育中“学”与“术”的关系[CD2]兼论大学办学理念的分野[N].光明日报,2007-12-05(4).

[5] 马国川.市场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尺度[EB/OL]人民网,[2006-01-30]http:∥www.people.com.cn.

[JP2][6] 转引自陈兴德.大学,所为何事[CD2]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18-22.[JP]

(责任编辑 东 彦)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大众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