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2009-04-29夏益俊

理论与当代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农村困境对策

夏益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老人”,他们劳动强度大、医疗卫生问题突出、管教孙辈难、情感生活缺失、娱乐生活单调、安全隐患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少难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老龄人组织、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老人”;困境;原因;对策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逐年加快,江苏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苏北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留守老人”。为切实解决这一实际难题,江苏大力实施的“农村关爱工程”,在全社会掀起了关爱“留守老人”的高潮。根据笔者对江苏省东台市23个乡镇387个村民委员会的调研统计,东台市现有“留守老人”8367人,其中1668人丧偶,6733人需要种田维持生计,4426人还要照看孙辈,5068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东台农村,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问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已晚。据统计,东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统计,东台农村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涵义及其原因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人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现,这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

原因不外三个:

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巨变,“银发浪潮”已经到来。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及大中城市流转。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距的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外出务工能够比在家种地更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最重要及最普遍原因。目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5亿人口。农村青少年外出务工求学,从国家社会生活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子女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无法顾及老人,往往使老人晚年十分寂寞。农村“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三是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差距越来越大。“代沟”加深,子女要求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而老年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进城生活。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而年轻子女因工作繁忙,经济条件有限,对留守在家的老人关照也必然有限。

三、破解“留守老人”难题的思考与对策

“留守老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深入推进,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农村“留守老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法设法破解“留守老人”难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

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目前,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有的老年人组织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牌子,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一是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承担地里的重活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等;三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

2.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深深打上了城乡二元制度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认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但与城镇老年人相比+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能依法享有养老金,养老责任完全在于家庭。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将不断弱化。因此,我们要借鉴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努力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应该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发展的对象,政府应逐步推行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问题,就要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一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对老年人治病发生的门诊、医药费按一定比例报销;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同时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4.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凤还巢”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外出务工、求学人员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完善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化,将因子女外出打工、求学、定居而无依无靠的“留守老人”吸纳进去,实行“补位”养老服务,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

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鼓励“留守老人”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意识,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鼓励“留守老人”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留守老人”学习新事物,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晚年生活;鼓励“留守老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6.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大力倡导弘扬尊老爱老的文明乡风,努力为“留守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这也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一要组建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动城乡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共青团员和社会青年加入到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中,组织青年社会工作者利用节假日为“留守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留守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要成立邻里互助服务队。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要鼓励开展邻里间的无偿互助活动,让街坊邻里之间伸出相互帮扶之手,大家共同关爱“留守老人”,形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民间的互助潜能,提高邻里间的互助意识和互助水平。

责任编辑田茂赢

猜你喜欢

新农村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