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2009-04-29师吉金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后,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探索的主要问题包括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方向和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等。这些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012-04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后,理论界进一步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将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的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深入认识,是一项总体性、综合性理论研究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其他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统帅,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支撑。[1]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对于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象的确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
有的学者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意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两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恰当学科地位的情况,反映了我国学科体系发展完善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4]
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创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观念整体”到“现实整体”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其意义主要不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而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殊思想体系理论上具有的科学意义以体制、制度的形式定下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5]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研究者认识到,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处于分散的、缺乏组织的状况,未形成较为集中的力量,未拿出具有长久价值的、受到称道的作品。第二,需要重新提出端正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和把握存在许多失准的地方。第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第五,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未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第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还表现在面对的读者群下降和出版物减少上。[6]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几种错误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这些倾向包括:一是教条化倾向;二是封建化倾向;三是实用化倾向;四是西方化倾向。[7]
有学者从学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包括:第一,用相关学科替代本学科而产生的替代倾向;第二,用教学意识替代学科意识的简单化倾向;第三,学术研究问题意识不强的表面化倾向。[8]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方向和内容
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研究对象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有学者指出,要确定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搞清楚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从一个学科之所以成立的客观性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是一个完整的、各个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第二,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部构成而言,由于马克思主义既有一以贯之的整体结构,又客观上呈现出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因而既可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两个不同视角的研究既相互补充,又不能相互代替。第三,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在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体系和行动指南。因此,在共产党内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9]
还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指导价值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体系、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10]
这种考虑已经形成理论界的共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这实际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对此,理论界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和学科对象密切相联的是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中,所设计的5个二级学科,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学者们指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进行方向设计,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顾学科范围与学科特点,以教师个人原有的学科背景、研究兴趣为依据进行方向设计,研究方向混同于其他学科,甚至存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名,以其他学科研究为实的现象,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二是为了吸引考生和有利于学生分配,脱离本学科范围,盲目靠近某些“热门”学科或专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缘化。[11]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
这是一个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科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决定了这个学科的整体性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同现有的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也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上。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的整体性问题;二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四个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整体性问题。[12]
有学者指出: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它要求从整体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二是问题研究上的整体性。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把握,特别是在关注重大社会实践问题时,不是从某些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去研究,而是从综合的角度同时也是运用综合的手段去研究和把握。三是理论教育上的功能性。它需要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般要求。[13]
五、 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这是现有研究中,大家讨论得最多的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时间不长,所以如何加强这一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第二,必须围绕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第三,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10]
有学者指出,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首先,要坚持和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再次,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五个二级学科,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整体。[14]
有学者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着力研究六个方面的问题:基本理论研究;现状调查研究;战略规划研究;培养方案研究;教学体系研究;评估体系研究。[12]
有学者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划分标准与其子学科划分标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15]
有学者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组织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上的公关研究,将相应经费投入到专项专题中。第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长远目标出发,对大型课题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列入五年规划。第三,对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应当组织有力度的研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第四,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基地,集中人才和集中优势,形成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的国家队,以承担这方面研究的重大课题。第五,组织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力量,形成一支学有专长的高层次的研究队伍,有规划的拟订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并注意将研究成果普及化、群众化。第六,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加强和提高中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队伍,并根据实际表现遴选后备力量。第七,注意奖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奖励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中青学者,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第八,重视理论评论的作用,开展不同意见的争鸣。第九,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的专项基金。[6]
有学者指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第一,学术环境的关注。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势奠定了其文化强势和价值强势的基础,这给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以及我国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外来思想文化及其承载的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更多、更为直接的影响,而这无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也直接带来了挑战;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对国民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形象和正面教育与社会负面影响之间的反差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第二,学术环境的转型。一是从诠释工作到研究工作的转型;二是从功利性取向到学术性取向的转型;三是从封闭视角到开放视角的转型。第三,学术领域的选择。一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三是近现代社会思潮和政治思潮研究;四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战略研究。[16]
还有的学者认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是对本学科归属的清醒认识,是对本学科性质、任务、目的的科学把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优良学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思想保证。[17]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所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际情况而言,队伍建设首先是组织、整合。因为目前从事这个学科建设的队伍,多数人来自其他学科,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不少人跨学科,还有的是“挂靠”。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形成学科建设的主干队伍,即将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归口,选择和确认每位导师所在的一级学科特别是二级学科,并根据本学科的性质和要求,重新凝练和确立研究方向。[18]还有学者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科,必须凝练学术力量。要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原理二级学科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在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整合教师队伍。对于一些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师,不再在这个学科里招收研究生。而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的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科的特殊性,我们不要求教师在所有的领域都精通,但是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最基本的方面。[19]
六、 几点思考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实事求是的说,现在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学科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所有成员都重视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学科建设的研究。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各个二级学科的方向设立是关键问题,这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联系密切的。现实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下所设立的研究方向比较复杂,甚至可以说相当混乱。许多研究方向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围之外。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有的学校把这个学科搞成了一个“小文科”,把一些明明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力量也拉了进来。[13]看一下各个学校申报硕士点的材料、招生简章、开设课程,就可以证明此言不虚。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势必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由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各学校有自主权,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比二级学科的设立更复杂。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前提是确定二级学科,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有关学校在设立研究方向时,遵循学科的要求,符合学科范围。
第三,解决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是和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决定了课程设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已经对课程设置做了规定,各学位点在设置课程时应该遵循这些要求。但是,现有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唐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2]宋进,王刚,朱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7—8).
[3]王学俭,董振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增2期).
[4]李建国,齐英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7).
[5]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6]俞思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郝贵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10).
[8]李辉.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5).
[9]张澍军,冯昆.学科对象、学科功能与学科意识[J].高校理论战线,2006,(9).
[10]郑永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视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11]郑永廷,王宏维,李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形势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4).
[12]顾海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13]陈占安.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14]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15]李毅.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16]桑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10).
[17]张耀灿.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8).
[18]张澍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19]师吉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 刘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