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莞外生型IT产业群的解析
2009-04-29张晓群
张晓群
摘要:东莞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之时,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台资IT业的“加工厂”,被纳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本文对东莞业已形成的外生型IT产业群进行分析,解析其结构和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莞; 外生型IT产业群;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158-03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以“三来一补”加工工业起步的东莞,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而且其出口额列深圳、上海之后,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在东南沿海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东莞模式”是对东莞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指由东莞提供土地(特别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湖南、四川等地提供劳动力,外商(主要是台商)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这样的一种要素组合模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出口国外。东莞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之时,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台资IT业的“加工厂”,被纳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为我国在国际制造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本文对东莞业已形成的外生型IT产业群进行分析,解析其结构和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一、 对东莞外生型IT产业群的理论分析
1960年代哈佛大学弗农教授(R. Vernon,1966)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取决于投资国具有特定的优势,弗农将这些优势简化为技术领先的优势;其次,取决于接受国的某种优势,即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组要素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际企业这种载体将投资国和接受国的优势同时扩大。该理论的另一含义是:不论是投资国的技术优势,还是接受国的区位优势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种优势的动态转移是以梯度转移形式表达出来的。根据这种理论,外生式集群的形成是接受国的地理区位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及投资政策优势与跨国投资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企业制度优势或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的有机链合的结果。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波特的全球“价值链”理论来解释。“价值链”概念及其方法是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它利益集团(员工、顾客、供货商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由于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把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区位在不同的国家。企业可能会在多个国家进行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而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开展售后服务。要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就必须在各自成功的关键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从而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跨国企业与其投资的东道国地区企业(包括整个地区的产业网络)之间的协调管理和价值整合活动,我们称之为区际链合。
但是,有了区域链合,并不一定能形成外商投资企业集群;关键还要看外商投资的产业性质。根据王王君教授在《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网络》一文中的观点,电子产业是最有可能通过“嵌入”全球性的产业价值链在投资地区形成产业集群的。因为,这类产品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和各类配件的种类成千上万,即使是大企业也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而是需要向实行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订购。而且,电子产品的各种配件的生产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门槛比较低,进入比较容易。此外,电子产品不断向精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这使每个配件的生产批量不一定很大,并得随着设计和功能更新而不断调整供应时间和数量,这就给中小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配件的生产远离核心件及组装生产活动,运输成本就会很高。这就决定了电子产业向一个地区的“嵌入”会逐步引发相关联的各类产品和生产过程一起转移,从而在投资地区经“复制群居链”形成该产业的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正是抓住了国际IT产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力吸引台湾IT企业投资设厂,发展起外向型I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台湾IT企业的投资将东莞纳入全球IT产业生产体系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莞地方生产网络的形成。东莞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台资IT企业集群。电子信息类企业达2800多家,电子信息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0%的有十几种,其中电脑磁头和机箱占40%、驱动器30%、扫描仪和微型马达占20%,电脑整机零部件配套率达95%。目前世界上70%的电脑供应商都与东莞建立了生产协作关系,康柏、IBM、惠普、贝尔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均在东莞采购电脑整机及配件。因此业界存在“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
二、 东莞外资IT产业群的发展阶段
东莞IT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利用沿海开放区域的优惠政策,以及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以“三来一补”出口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全球IT产业的国际分工,东莞因此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下包生产地。东莞的IT制造最初选择出口加工贸易的模式并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海外资本尤其是华人资本的国际下包生产基地,以“三来一补”企业组织方式,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区域生产网络,并使轻型消费品加工出口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直接继承这种出口加工贸易的模式可以减少外资IT的经营风险与不确定性。(2)电子产业具有较长的商品价值链,而珠江三角洲在80年代基本上以轻型消费品的加工制造为主,缺少IT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及配套产业网络,电子资讯产业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也都不能实现本地化,因此,只能作为国际IT资本的下包生产地。(3)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东莞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成本与台湾等国际IT产业基地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从IT产业的价值链分工来看,国际资本把部分电子资讯产品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下包到东莞的生产工厂能获得产业地域分工的比较优势,极大地降低制造成本。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IT市场成长,国内外厂商对大陆本土市场的预期普遍乐观,因此加快了在大陆沿海地区的IT产业投资步伐。尤其是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之后,国际IT产业的生产制造基地开始大规模向大陆迁移,而东莞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加大了引进国际IT资本的力度。在东莞IT制造业集群过程中,台湾IT产业大规模迁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台商在进驻过程中通过台商企业协会,把台湾在外向型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整体移植到东莞,通过集群化方式向这里大规模转移相互配套的IT产业群,以维系台湾IT制造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垂直分工和高效协作的中小企业弹性专精生产网络的全球竞争优势。。这种集群化的转移方式表现为,一个生产核心产品的大企业迁入以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也跟着进来,在周边地区逐渐发展起新的外包供应体系。台湾IT产业组群式的迁移过程开始改变东莞IT制造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网络形态,推动了IT制造业的集群化成长,逐渐形成了包括OEM、ODM和OBM等各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构造。
三、 东莞外资IT产业群的特征
1. 投资结构。东莞的台资IT企业主要通过台湾母公司承接境外订单,按境外的设计和技术定牌生产(OEM),然后通过香港出口,东莞充当电脑配件出口加工基地的角色。而这种生产模式加速了东莞配套加工业的良性循环,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电子企业落户东莞,使东莞配套优势逐渐确立。近年来,随着内地其他地区加快开放步伐以及东莞地价、电价、通讯费用等的升高,东莞原有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台湾IT企业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主要是由于东莞IT产业的配套优势和聚集效应发挥作用,使IT企业的生产成本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2. 投资规模。东莞的外资IT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资产总额大都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下。这反映了以中小企业集群为特色的台湾IT产业发展模式在东莞的成功嫁接。台湾IT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本身小而精专,通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柔性生产网络使台湾在发展PC制造的全球加工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台湾IT企业向东莞的迁移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的特点。很多台湾IT企业把台湾原有的协力网络延伸到东莞,随着在大陆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周边地区逐渐发展起新的外包供应体系。
3. 产品结构。东莞外资IT企业产品划分为三大类:消费电子类、电子配件类、电脑配件类。目前,从电子浆料、敷铜板等基础材料生产到彩色显像管、线路板、电脑磁头等零部件加工再到计算机整机制造,东莞IT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囊括除CPU、内存和硬盘外的电脑整机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形成以台式电脑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由于台湾IT企业向东莞的迁移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的特点,许多电脑产品的上下游企业都聚集于东莞,所以东莞的台资IT企业内部自发形成了许多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若干配套企业为框架的企业“商圈”,这些商圈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商圈内部企业形成功能明确的分包加工体系,共同接单协作生产,采用订单和出厂核销单代替各种生产协议。这种“商圈”的特殊组织形式使台资IT企业既强化了产业配套的效应,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又保留了柔性生产的优点。
4. 出口结构。东莞的外资IT企业基本上是外向型的,85%以上的企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根据2005年销售数据的不完全统计,东莞台资IT产品出口以台湾、香港、美、欧、日为主;其中,出口台湾占出口总额的四成,出口香港近三成。出口各地的产品结构有所不同,香港作为东莞台资IT企业重要出口中转地,产品出口到香港后再转口其他地区,所以出口产品中零组件、半成品、成品兼而有之。而出口台湾的则以元件、零组件、半成品和电脑配件为主,在台湾再加工或组装后,再出口到欧美日等地区。欧美日等地区是台资IT企业的最终市场,出口到这些地区的产品以电脑配件、电脑外设与消费电子产品成品为主。
四、 东莞外资IT产业群经济的缺陷与应对措施
(一)东莞IT产业群经济暴露出的问题
1. 土地供应成为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东莞本来是一个县,1988年直接升级为地级市,没有所辖的县,因此土地面积比较小,只有2465平方公里,约合370万亩。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已经超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再除去100多万亩不可利用的山头、水面、农田保护区,实际可利用的已经只有不多的几十万亩。目前,尤其是一些要求自己买地、自建厂房、打算长期投资的大客户,由于得不到地而放弃了在东莞的投资。
2. 政策变化快,使外商的投资信心有所减弱。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新举措,其中不少政策调整幅度大、频率高,又缺乏操作性与合理性,对外商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虽然有部分政策几经周折后得到了修改,但也使外商对我国有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了怀疑。比如随着外来投资项目间的配套越来越紧密,现在的企业跨关区结转难越来越妨碍其业务的发展。
3. 产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目前大多数IT企业仍主要从事加工贸易,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1.7%,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占98.2%,订单驱动型工业特征明显。发展自主品牌、自我开拓市场的不多。在加工贸易中东莞方不用参与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消化吸收技术的动力和压力都很小,更谈不上开发创新。这些都容易导致东莞IT制造业固化在产业链低端。
4. 产业组织结构不完善。东莞的IT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为主,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由于企业多从事订单加工,两头在外,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差,而且与本地联系少。除产业网络组织不发达之外,第三方组织的缺乏与不完善也是制约产业协作的原因之一。
(二)东莞IT产业群经济面对挑战应采取的措施
1. 做好现有外企的工作。该市现有的外企,过去几年的增加资金额占新引进资金总额的40%;因此服务好这些企业,使它们扎下根来,是保证东莞利用外资规模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减少收费,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为外企的顺畅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引导外资投向,完善投资结构。在外资来源上,继续加强港澳台资本引进的同时,重视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本。积极引进大型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投资领域上,以产业升级为目的,限制一般技术产业进入。在投资方式上,把引进外资同发展当地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结合起来,加快外资企业的本地化过程。此外,从全市的角度对外资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
2. 进一步提升东莞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为此,就要打破樊篱,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使产业进一步聚集发展。首先,东莞各镇域专业特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不高;因此需要打破行政界限,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其次,要促进区域合作网络的建设。通过建立和扩大社区内外的合作网络,采取企业家俱乐部、联谊会和协会等形式,扩大内外资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形成聚集-学习-竞争-创新的良性循环,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升级。
3. 统筹兼顾,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在于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未来东莞产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既要防止现有产业的过度萎缩,导致空洞化,解决好后续增长率问题,又要腾出空间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要发展好新型工业和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具体来说,对现有工业实行升级换代,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增值能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东莞工业已形成了相当基础,特别是电子及资讯产品制造业和轻工产品制造加工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通过运用新技术和自创品牌,提升现有工业产品素质,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大力推进现有工业和内地工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建立国际国内名牌及进行核心的生产工序,其余的大部分配套生产工序都可以向内地工业延伸。
要瞄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前沿产业,在先发中取得优势。资讯科技和生物科技仍然是当前世界新科技的两大支柱,而且其延伸空间相当广阔,东莞产业发展不能与世界科技大潮流背道而驰,而应当积极追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内容和项目,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参考文献:
[1]黄幸群.产业生物条初就,全球工业翘楚登场[J].东莞科技,2003,(11).
[2]代吉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快速增长原因探析[J].珠江三角洲经济,2005,(2).
[3]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6).
[4]何云.产业群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J]南开管理评论,2006,(1).
[5]马凤彪,杨建梅.我国海峡两岸IT产业链的形成及演进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王王君.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网络[J]学术研究,1999,(9).
责任编辑 李 萍